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所书《兰亭集序》既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传世精作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记事文章,其中大部分描写了山水,中国山水画的诗境为山水画发展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山水诗和山水画一样都是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自然山川的感受,只不过是在表现形式上一个通过诗歌,另一个是通过绘画表现,悠远的山水画境为中国山水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实扩大了中国山水画诗歌题材的领域,唐·王维山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加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早期的中国山水画家擅作诗又都是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唐代有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宗炳漫游山川,徜徉山水,著有《画山水序》,王微著有《叙画》,他们最大的贡献就是创作思想上以主观思想情感对待自然景物刻画取舍,做到比自然更真实更完美,给人以清新明丽的真实感觉,加强诗歌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山水诗派”。
中国山水画追求“三远”法和“可行”、“可居”、“可游”、“可望”的境界,而“远境”的涵义是探求空间、精神两个层面的,描写山水画诗中“远”、“迥”、“遥”、“阔”、“空”等,这也是山水画“远境”、“三远法”中的绘画意境。中国山水画在隋唐时期开始走向成熟,诗人画家、理论家画家的出现,彻底打通了诗与画界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山水画走向了最完美的艺术高度,也是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
诗与画结合的两种方式,一种就是画内部的结合,一种则是外部的结合,诗与画内部的结合就是画面上并没有描写具体的诗句,也没有在画面上题诗,但是画中的构思、章法、意境、笔墨、色彩、形象等诸多方面都“诗化”,富有诗的意境。虽然不可以吟咏,但是却依然让人感觉到诗的节奏、韵律、味道、情调,让人一叹三咏,回味无穷,故中国山水画被称为“有形诗”和“无声诗”。宋人苏东坡称中国山水画“诗为无形画,画为有形诗”。而诗与画外部的结合有两种方式,是“诗意画”式,也便是以诗作画,即用画来描绘出诗句中的意境或情景。宋徽宗常采用唐诗作为宫廷画院学生入学考试中作画的试题,直至今日,余考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山水画命题创作题为唐王维诗句。要求山水画的创作作品内容再现诗句中的“意境”。另外一种方式则是“题画诗”式,也便是为画题诗,即是诗人或是画家本人在欣赏作品后,诗兴大发,因而把画作为诗的题材加以题咏,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题画诗便被后世评为“自来题画诗亦惟此使笔如画”宋代开创了将诗题到了画上,元、明、清以来,题画诗便大为盛行这个时代的名家们几乎是每画必题,诗画合璧,相得益彰。
壬寅孟夏
于海上祥云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