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石帝的“龙袍”有点特别。
这“龙袍”既不是后天穿上的,也不一定是黄色的,最形象最地道的称呼,叫“石皮”。
处理石帝的“龙袍”,古人多选择“脱”,今人则偏爱“穿”。那么,关于“龙袍”从脱到穿的这个过程里,究竟藏着什么玄机?
石帝的龙袍
大多数的田黄都有石皮。
要问“石皮”的形成,大地知道为什么。
它是田黄从山上滚入溪中经流水搬运和砂土掩盖后,再被大地慢慢“养成”的一层外皮。
江秀影 田黄石 白居易诗意图薄意随形章 福建东南2019春拍
因土壤的成分不同,石皮的颜色也不同,有红皮、黄皮、白皮、黑皮之分。
在各种颜色的石皮中,黄皮最隐形,状若无物;黑皮最鲜明,独具风格;红皮和白皮都带了一点石帝本色,并不是纯红或纯白。
脱还是不脱
天然生成的“龙袍” 到了雕刻师手中,是“脱”还是“穿”呢?
早在最开始,穿上“龙袍”并非石帝的主流。
明清时期的田黄作品少见石皮,关于石皮的记录也一度缺失。因为,热衷纯净美的古人并不喜欢这件“龙袍”,他们更欣赏“袍下”的无瑕。
郭懋介 田黄石 山居即景薄意摆件 福建东南2013秋拍
所以,在石帝的传说故事里,与石皮有关的部分通常被悄悄隐去,并不把“脱龙袍”放在台面上说。
后来,随着田黄的身价倍增,贵至按克论价,原来不受重视的“龙袍”反倒成了稀罕之物。
林文举 田黄石 《岁寒三友》薄意随形章 福建东南2013春拍
惜材的人们抱着多一点是一点的想法,决定石帝的这件“龙袍”不脱了。
雕刻师的刀法也随之愈巧,“龙袍”也更加讲究。即便是醒目的黑皮,也可以搞出独特的花样。
郭懋介 田黄石 桃源洞天薄意摆件 福建东南2014秋拍
当然,石皮上的工艺并不比龙袍上的针线功夫来得容易。
要在极薄的色层上,做出别致的造型,特别考验雕刻水平。既要雕得细,也要雕得妙,别看只是一层石皮,学问可不小。
他们将石皮与构图巧妙结合,将异色的皮与肉化为一体,兼具美感,和谐生动。若隐若现的“龙袍”,犹抱琵琶半遮面,比全部脱掉,更有味道。
林文举 田黄石 渔樵耕读薄意随形摆件 福建东南2014秋拍
石帝“穿衣显贵”的秘密,全在雕刻师的手中。因为,只有工艺顶尖的“龙袍”,才够配的上石帝的分量。
不脱的好处
石帝不脱“龙袍”的另一个原因,还与藏家选购的安全感有关。
虽然,决定田黄收藏价值的关键在于大小和品相,但不可否认的是,石皮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郑世斌 田黄石 山居即景薄意摆件 福建东南2014秋拍
因为“无皮不成田”,石皮就像是“龙袍”加身,不可缺少,是身份的象征,也是辨别的依据。
市面上的“真假帝王”总是让人眼花缭乱、举棋不定,即使是高手也难免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对于出手谨慎的藏家来说,同样的克重,不如多一份保险,选择带有石皮的田黄。
黄金黄田黄冻石薄意随形章 福建东南2014秋拍
于是,经过藏家、雕刻师、市场的多方选择,业内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龙袍”还是不脱的好,穿上“龙袍”的石帝,更有帝王味。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