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归去来,草书、朱文印
.
移情现象并不新鲜与复杂,《诗经》与大多数民歌都会采用这一手法,越是对世界了解懵懂的社会与儿童,越是使用的更频繁。“我们总是按照我们切身经验去类比,去看待在我们身外发生的事件。”用已知去解释未知,不但是十分方便的手段,也是合情合理的办法,难不成要用自己都不明白的道理解释未知的事物,甚至去解释已知的事物,岂不是越解释越糊涂。
赫尔德认为“最美的形式都由一种精神、一种伟大思想,灌注生命给它们,这种精神或思想采取这种形式,就像把他当作自己的身体,通过它把自己显现出来。”作为心理学家的立普斯,在几何形体错觉实验基础上,将机械的解释加到了对石柱的知觉上来,以此推论出对石柱的同情,产生“一切审美的喜悦,都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同情感。”
这与我们的红学家研究葫芦庙失火,隐喻江宁织造官邸起火甚至南直召祸;易学家将六十四卦,联系到量子力学、超玄理论,一样的煞有介事,一样贻笑大方。涉及一切的论断,都是以已知解释未知,以有限覆盖无限的宏大逻辑系统,这样的庞然大物非常容易因为一个微小的反例,轻易地轰然倒塌掉。
.
.
.
顺着这条谬误的道路一路狂奔下去,“审美快感的特征就在于此:它是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这个对象就其成为欣赏的对象来说,却不是一个对象而是我自己。”美感就是“在一个感官对象里所感觉到的自我价值感。”进入到了唯心主义的自我欣赏,顾影自怜状态了。
谷鲁斯承继了席勒的游戏说,认为艺术创造和欣赏,与游戏都是“自由的活动”。从艺术和游戏的相通点上,提出内摹仿的游戏观点,过去的记忆和当前对形象的知觉融合为整体,“动作和姿势的感觉,轻微的筋肉兴奋以及视觉器官和呼吸器官的运动”,也是组成审美快感的要素。
二人基于心理学实验和具体审美现象与过程的研究,在这样或那样的情况下,无疑能够解释一部分审美的心理活动。问题在于,看到的部分,未必就等于事物的全部。正如谷鲁斯辩解他的理论只能适用于“运动型”的人一样,审美对象被立普斯特定为“纯粹的审美的对象”,与其理论不同的审美成了不纯粹的审美。当出现谬误和无法辩驳的诘问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一切反驳斥为不纯粹、不专业、不正统,或者不戴帽子也行,我们的专家和大师们都特别擅长这个。
.
.
.
巴格特基于个人筋肉器官感觉的审美论述,将能引起有益于生命的器官变化就美,能引起有害于生命的器官变化就丑。即简单直接,更粗糙生硬,不仅没有美学的哲学认知深度,也脱离了基本物理和生物的常识,成为个人偏执观念甚至带有神秘主义的直觉描述与絮絮叨叨。
巴希则认为“审美的情感(美感)主要在于对事物,或则说得更精确一点,对事物的形状的同情活动。”他将光色的感官快感、形状的形式快感、联想到内容意义或关系的快感,都归结到审美的同情。无论是移情、游戏还是同情,用单一、简单的心理或行为因素,解释复杂多变兼顾自然性、社会性、人性在内的复杂综合体,都显然力不从心。
每个人在感受美时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或多或少的差异,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思维能力也各个不同。即便是善于创作的艺术家,他并不一定就善于美的哲学。基础于审美事实的美学,自然要以真实的审美为根本,但不代表着照搬某个人的感官与认知内容,因为这些虽然真实,但却肤浅片面。这就是我们在感官和认知以外还需要思考和逻辑,在科学以外还需要哲学的原因所在。
.
.
.
.
《渔家傲 · 其十二 》
宋 · 晏殊
.
幽鹭慢来窥品格,双鱼岂解传消息。
绿柄嫩香频采摘,心似织,条条不断谁牵役。
.
粉泪暗和清露滴,罗衣染尽秋江色。
对面不言情脉脉,烟水隔,无人说似长相忆。
.
.
.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