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集成——中国当代艺术名家版画展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正式开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6/ba3b8024f0a5ffa82039fae042f0ae1d.png

2022年6月7日,“集成——中国当代艺术名家版画展”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正式开展,本次展览由吴洪亮担任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6/39585bc7cef6ddaa4580908798543242.jpg

2019年,由苏新平和陈琦两位艺术家发起策划了一次原创性版画创作项目。该项目汇聚了徐冰、隋建国、张晓刚、苏新平、王华祥、孟禄丁、洪浩、陈琦、冯梦波、邱志杰等10位在中国当代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每人创作5件,共计50件版画作品。两年多后,由吴洪亮先生担纲策划,以展览的方式对这一项目的成果进行传播,并对其在当下艺术语境中的意义进行再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6/ad62cc9a1e9b174b475ba8356464b2a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6/55ce15d9b26ce1b7a576b6ea59550483.jpg

“集成”(ACCUMULATION)一词有合众聚力得以功成之意。古人用其形容诸多著作的汇编,如《古今图书集成》。现在,从集成电路、系统集成到光集成芯片,不仅是一些科技的名词,更是思维方式的建构。由此可见,“集成”显示出了某种持续性的活力以及力量汇集后的广度和难度。

本次展览以“集成”为名,简单的表述就是艺术家们作品的集成。展览中10位艺术家的作品均以版画形式进行作品呈现,但因各自的创作背景不同,又自然关联到了油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多种不同的艺术媒介。因此,这样的创作背后至少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涵。一是生发与借用,将版画的逻辑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而版画思维成为他们创作的连接点。二是版画技法集成。从版种来看,本次展览的作品涵盖了铜版、石版、丝网、数码打印、水印木刻等目前几乎所有的主流版画形式。而在表现手法上,从线刻、腐蚀、套色、美柔汀等传统技法,到照相制版、微电压印刷、机械手段、数字技术等现代技法都有被应用。不同技法的使用既与艺术家作品表达的需求相适应,更涉及到他们的创作理念和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当代艺术与数字化的时代,一种集体性的重回物质化的行动本身,就非常有意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6/f480d699788671460ce62e09bc06f04e.png

为更好地传达项目的理念和内涵,本次展览在空间、展陈、公教等方面做了精心规划。一方面,展览设计将苏州的在地性特征纳入其中,另一方面,也有意凸显版画艺术联结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特质。在内容上,除了50件作品之外,我们还会将苏州版画的历史与多种版画技法的基础知识与观众分享。在视觉效果上,展览以桃红和灰色为主色调。苏州桃花坞年画色彩内敛、层次丰富,与北方鲜艳热烈的色彩风格具有明显差异。降调的桃红色即是对桃花坞的某种隐喻。而冷灰色则是最具现代性、科技感的色调,让人联想到无垠时空中的无限可能。两种色调,冷暖相间,意涵丰富,观赏性与象征性兼具。在元素选取上,集成电路是展览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特别是在空间设计上,整个展场就像一个巨大的芯片。与此同时,作品摒弃以往悬挂于墙面的方式而改在屏风上呈现。一方面,这种形式呼应了苏州地区源远流长的文脉传统,另一方面,屏风的曲折回环又像是错综复杂的电路,与整个展厅空间形成了统一。

本次展览既希望为大众提供一个近距离接触版画、感受版画的平台,也希望通过不同领域艺术家的版画创作实践,讨论版画背后的“逆思维”“层思维”“复数性”等思维方式,进而引发人们关于版画本质的思考,探讨版画基因对于当代艺术的特殊价值。

展览将持续至7月7日。

艺术家简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6/4828d2187b486e97d6aeca641e3b2474.png

徐冰,1955年生于重庆,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冰被广泛认为是当今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他始终以极具突破力的艺术创作拓展着艺术的边界。1999年,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奖(MacArthur Award)。2003年获得第十四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2004年获得首届威尔士国际视觉艺术奖(Artes Mundi)。2007年,全美版画家协会授予徐冰“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2018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颁发的“徐悲鸿艺术创作奖”。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西班牙索菲亚女王国家美术馆、美国华盛顿赛克勒国家美术馆、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捷克国家美术馆及德国路维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展出;并多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国际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6/3323a950764786107cc04b2fa515eca5.jpg

《凤凰图一》,数码微电压印刷,76 × 56 cm,200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6/04477b24bcdd4f544ed238f48e1bf105.png

隋建国,1956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隋建国在自己四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对创作观念、作品形式、媒介选择、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深度理解和认识。2008年,第二届中国美术家年会授予隋建国“年度艺术家奖”。2016年获孙中山艺术成就奖。2018年获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奖”。作品曾参加第十四届亚洲国际艺术展、国际雕塑装置展、亚洲当代雕塑展、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第九届巴滕贝格雕塑双年展、第四届广州双年展、罗丹百年大展等国际性展览,个展曾在旧金山亚洲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纽约中央公园、OCAT(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纽约PACE画廊等重要艺术机构举行。2016年发起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并于同年联合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和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组成《现当代雕塑理论议丛》编委会,并于2016年至今每年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举行翻译新书发布与相关国际研讨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6/f10b2783e8fc21bfc76f315d7930e7d5.png

《时间与虫洞》,黑白木刻,56 × 76 cm,2019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6/80b7485bef8bf9350f4fdbf1ceb022e0.png

张晓刚,1958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为职业艺术家。

自九十年代始,张晓刚运用冷峻内敛及白日梦般的艺术风格传达出具有时代特征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这种对社会、集体、个人以及家庭、血缘的悖谬式地呈现和模拟是一种从艺术、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发的再演绎,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是当代艺术所蕴世故的中国情境的最J体现。其作品曾参加包括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获圣保罗双年展铜奖,1994年),光洲双年展,澳洲亚太三年展,上海双年展等一系列国内外的重要群展,并在全球多个美术馆及重要机构举办个展。作品被英国泰特当代美术馆,法国蓬皮杜现代美术馆,德国历史博物馆,纽约MOMA,昆士兰美术馆,日本德岛现代美术馆,福冈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及重要机构和私人收藏。2006年当选“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2019年于都灵荣获阿尔贝蒂娜国际艺术奖。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6/9d9d6cf9c1f900bd7b696a8ead5d3957.png

《镜子1号》,铜版套色,48 × 34 cm,2019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6/8cc8ce0a8622ee1496361f3fcf59588b.png

苏新平,1960年生于内蒙古集宁市,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作为中国版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苏新平的作品视线主要围绕或投向在其所处的生存空间和文化记忆,明显带有中国社会转型期中能够指认的存在痕迹和人们在内心、情感层面上的境遇。苏新平先后在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夏玛尔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亚洲艺术协会、今日美术馆、合美术馆等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举办个展,并先后参加中国现代艺术展、第七届上海双年展、2012中国油画双年展、中国8——莱茵鲁尔中国当代艺术展等国内外重要群展。其作品被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波特兰美术馆、旧金山博物馆、福冈美术馆、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收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6/6036b4536eda9ad15dfd51e4c5b07c5b.png

《风景之一》铜版照相腐蚀,56 × 76 cm,2019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6/830b9525eda29aee7f920ac7b1153c79.png

王华祥创作涉及素描、木刻、油画、雕塑、装置、行为艺术等。曾获全国第七届美术作品展金奖、“北京——台北版画展杰出奖”等重要奖项。1996年创立“一幅肖像的32种刻法”,成为中央美院木刻教学的主干课程。2005年创立反向教学系统,补充了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代主义教学环节。2016年策划发起成立“国际学院版画联盟”,被选为首任“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主席。其作品曾参加西班牙国际版画展、中国现代油画展、亚洲香港艺术博览会、中日艺术交流展、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等国内外大型群展,并先后在香港Schoeni画廊、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苏州博物馆等重要艺术机构举办个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6/e8b1d02830122b24429e099573c3e079.png

《戴口罩的病毒之一》,黑白木刻,76 × 56 cm,202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6/10d0147cba212817feb2970e784245bd.png

孟禄丁的作品以绘画、视频、装置等作为媒介、持续关注绘画的语言、媒介以及人在绘画中的主体性、绘画的客观性等问题。孟禄丁曾参加四国现代艺术展、中国油画人体艺术大展、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中国油画双年展、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巴西库里蒂巴双年展、中国抽象艺术联展等国内外系列展览,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美术馆展出、包括中国美术馆、la Caixa Forum 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今日美术馆、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罗马市当代美术馆、卡尔舒特艺术中心、马德里孔德杜克中心、上海21世纪民生美术馆、北京中间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中间美术馆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6/57a125a88c4573ed3e2748374b104092.png

《朱砂3-1》,铜版腐蚀,72 × 53 cm,2019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6/3a5af640f8bddc2a863a7b5145dbaf5f.png

陈琦是当代最具有创造活力的水印版画家,他运用多层分版叠印展示造型和层次的变化,对于水的运用突显了渐变的透明度、秩序感和丰富性,作品弥散着浓浓的传统人文气质,具有典型的庄禅意味,内涵深刻而富于思辨。其作品连续获得第七、八、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及优秀奖,第十三届版画展金奖及第五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奖。

陈琦曾在江苏省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美国塔科马文化艺术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中心等地举办个展,并先后参加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第一届CAA国际版画双年展、上海国际版画双年展、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Re-睿”等国际性展览。其作品被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福冈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等重要艺术机构收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6/bd4332c54139180dcb82f4ab99d4bfec.png

《根器》水印木刻,85 × 59 cm,202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6/9258c01c715d511434b85b74e85beff0.png

洪浩,1965年生于北京,现为职业艺术家。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员,洪浩的艺术探索一直与时代变化紧密相关,其创作媒介涵盖摄影、绘画、装置、行为等。自90年代初、洪浩通过对世界地图进行重构性的绘制、以及其后对自己每日消费品的扫描,针对当代中国在物质文化和资本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显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作出独特性的回应。洪浩在意大利博洛尼亚现代美术馆、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佩斯北京等地举办个展、并参加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蜕变与突破、上海双年展、广州艺术三年展,亚太艺术三年展、全球的当代等群展。作品被纽约现代美术馆。纽约大都会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洛杉矶保罗盖蒂博物馆、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等艺术机构收藏。曾获马爹利艺术非凡人物(2013年)中国当代艺术荣誉奖(2000年、2006年)等奖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6/34d4f6e6a30342968c1bac8cb24acd04.png

《世界鸟瞰新览》,丝网套色,76 × 56 cm,2019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6/be82fc626b8a7067425900d8832c7fff.png

冯梦波,1966年出生于北京,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冯梦波是中国最早关注和运用数字技术的艺术家、早在二十世纪力十年代初就开始了互动艺术的创作、尤以运用电子游戏创作闻名。艺术实践涵盖绘画、书法、装置、摄影、录像和音乐表演。1993年参加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1997年和2002年连续两届参展卡塞尔文献展,2004年互动装置《阿Q》(Ah_Q) 获林茨电子艺术竞赛互动艺术优异奖(Prix Ars Electronica Award of Distinction of Interactive Art)。其重要美术馆个展包括第亚艺术中心(Dia Center of Art,纽约,2001),文艺复兴学会(芝加哥,2002),台北当代美术馆(2003),布拉格鲁道夫美术馆(2008),尤伦斯艺术中心(2009),现代艺术美术馆(MoMA PS1,2010),今日美术馆(2011)等。其作品为许多重要机构和个人收藏,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古根海姆美术馆、LACMA、M+、福冈亚洲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6/2c2ceff86f29fcfb73fe0cb56e3068c2.png

《春丽踢死马》,石版套色,76 × 56 cm,202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6/b6ae5fcc5170e730249d54254a0a9547.png

邱志杰,1969年生于福建省漳州市,199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及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

邱志杰的创作活动涉及书法、水墨绘画、摄影、录像、装置、剧场等多种方式。他代表了一种沟通中国文人传统与当代艺术、沟通社会关怀和艺术的个人解放力量的崭新尝试。邱志杰曾出版《总体艺术论》、《影像与后现代》、《重要的是现场》等艺术理论著作。主要作品集有《万物有灵》、《邱志杰∶无知者的破冰史》、《记忆考古》等。他作为策展人策划了1996年中国最早的录像艺术展,以及1999年到2005年之间推介青年一代艺术家的“后感性”系列展览,并于2012年和2017年分别主持策划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和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2009年获得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奖项。分别于2012年和2016年获得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Hugo Boss奖提名。其作品被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大都会美术馆、路易·威登基金会、迪奥基金会、瑞士尤伦斯基金会、新柏林艺术中心、澳大利亚悉尼白兔美术馆等重要艺术机构收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6/502779ee01ad28025a44af72e6d3a9d4.png

《潮汐》,石版套色,76 × 56 cm,2019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