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04-16 15:14
文/蔡润玮
作为面向社会的艺术项目,“淘金米”社会介入艺术展在成功地掀起了“全民淘金热”的同时,也无可避免的成为了一个饱受争议的社会事件(尤其在被断章取义式的传播之后)。当诸种观点、批评甚至误解再度构成一个艺术的多重意义、归于本位之时,可见当社会这一庞大的流动概念被置于艺术场域下,行动被冠以艺术之名时所产生的复杂张力,正如主流意识形态对行为艺术的厌弃一般—作为艺术,它极其的不稳定,往往以毁灭性风险来换取思辨的潜能。同时在构建意义的过程中,它可能无法完成对于事件性的超越,在动机的错位、误解以及网络的稀释中失语继而崩溃。
“淘金米”为何会招致如此多的争议?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个艺术行动,它过于张扬、直接甚至于露骨,现场“倾洒黄金”这一艺术家个体行为尽管出自于艺术动机下的慷慨与观念主义的献祭,但它也构成了冲突本身:它暗含了一种英雄主义色彩,而与长期以来的由根植于民族的中庸之道、儒家文化所构造的谦虚内敛的行为范式产生了文化冲突,在当代社会语境的转化下,更是直接地被网络话语误解,与阶级分化、炫富行为直接联系,继而被冠以“消费平民”“祸乱人心”“倒果为因”等等莫须有的罪名。同时空间以铺满稻谷的布置方式被质疑有“浪费粮食”之嫌。有人借“逐金丸”历史典故,将公众的普遍行为预设想象了一种参与式艺术的权力结构:由艺术家与参与者形成极不对等的二元对立,将其视为关于“阶级凝视”的当代寓言。
在此,需要抛开黄金与粮食的符号之辨,以避免去重复一套能指-所指的意义线索之中,因为淘金米实际上仍陷入了当代艺术一贯的符号批判的逻辑陷阱中,像朗西埃所质疑的那样:以符号作为批判工具在事实上是反映符号转化资本产物的事实,它在成为一种以陈词滥调批判陈词滥调,以景观装置批判景观、以毛绒玩偶批判幼稚化的恶性循环中【1】。所以笔者认为在作品所搭建的观念框架中,黄金与大米反而是次要的,因为“淘金米”本身并非单纯是一个“在大米中寻找黄金”,这样一种在语言意义上以结果为导向的逐利行为。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对于“价值”这一抽象词汇的再度定义,这转向了对于唯结果论与过程论的角逐,就像策展人所说的“作为一次道场排演,一个思考与参悟的方便之门【2】。”“淘金米”实则是一个开放的结构,而远不能够被曲解为一个关于粮食与黄金的单向度抉择。“社会介入艺术”即是关乎行动、观念、思想的矢量场,社会行动的多样与偶发性质造就了艺术的完整,而艺术的在场不是为了进行一次考验人性的社会实验,以此去批判人的逐利本质,而是在过程中生成反思的契机,去重新思考何为价值,规则之下的价值是否真实等更为本质的命题。
同样地,这种争议也指向了一个当代艺术在媒体传播中的普遍性困境,在传播过程里,作品主体意义生产权将让位于自媒体创造的二手信息,且常伴随着误读、扭曲与投机性话语,面对艺术,多数人是无法具备现场经验的,他们接受到的信息也本身内在了营销性立场,简单的从媒介出发,便给其冠以“当代艺术的傲慢与偏见”“脱离人民群众”等缺乏艺术史常识的帽子,在这一角度上,《淘金米》可以说重演了去年《超级蜂巢》的命运,当艺术作品收到现象级关注时,网民对于作品的观点,实则是一种公共想象,其所面对的参照物或意义对象是经主观加工后的视频内容,而非“淘金米”本身,“倒果为因”,“苦饥寒,逐金丸”以及种种攻击只是为这种二手信息所煽动的情绪宣泄,所谓艺术家的“独醒姿态”“消费平民”更是无凭据的想象产物。
“淘金米”这种近乎于直接给予的方式注定了其会成为一个集体情绪的投射载体,在这载体内意义处于丧失与再造的循环中,我们看到的“危机”不仅是外部环境对艺术的挤压,也是艺术自身提出的挑战与反思性在现实压力下所暴露出的脆弱性。如果是它包含着遭受非议的舆论危机, 那么这种危机也正指向了一种潜能。这不在于它是否被误解,而在于它是否拥有足够的弹性去承受误解,甚至将误解转化为反向生产意义的动能。换句话说,一旦作品进入公共空间,它所遭遇的批评、抵制与扭曲并非失败的标志,反而是其“现实性”得以生效的证明。但这种“生效”也提醒我们,社会介入艺术不能仅以冲击力为标准,也不能在话题制造后迅速抽身,而应承担起在公共语境中持续交锋、不断修正的责任。真正具有穿透力的作品,并非仅在事件本身完成艺术呈现,而是在事件发生之后依然能在舆论废墟中持续发声、回应、反思,甚至重构自身。社会不是艺术的布景板,而是一个带有能动性的、不稳定的、常常具有排异性的力量体。当艺术行动进入其中,它必须面对来自体制、道德、集体情绪等多重话语的审视。而在这一过程中,那些不被理解的、被曲解的、甚至被攻击的部分,并不是艺术失败的残余,而是其作为“思想的临界点”最具力量的证据。
所以,艺术作品《淘金米》的前卫意义即在于此,尽管预见了即将面临的争议危机,但它仍然敢于去触动社会的敏感话题,去超越公共事件,将舆论危机转化为承担公共责任、反映社会议题的潜能。它绝不是一种考验人性的社会实验,而是在生活之外,以艺术之名为公众保有重新思考的空间与可能。
【1】Jacques Ranciere,Aesthetics and is Discontents;Cambridge
【2】王春辰,淘金米:一种道场的转换,CARC艺术评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