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大卫·霍克尼来了京城艺术圈“疯了”

2015-04-20 08:42

大卫·霍克尼在展览现场,被“粉丝”热烈追捧。

  大卫·霍克尼在展览现场,被“粉丝”热烈追捧。

  波普艺术兴起时的标志性展览,26岁就已在英国举办第一次个展,他至今已在全球范围内举办过近400场个展。2012年,英国女王为其颁发了英国功绩勋章,在霍克尼之前,唯一拥有“功绩勋章”的艺术家只有卢西安·弗洛伊德,可见英国皇室对其“国宝”地位的认可。本次佩斯北京的《春至》展,为霍克尼再访中国提供了机缘。展览前夕,两场讲座验证了霍克尼在中国的高人气。

  #FormatImgID_1# 一名艺术爱好者在大卫·霍克尼作品前拍照。京华时报记者王苡萱摄

  霍克尼在北大的讲座时间是13日下午4点,但是当天早上10点,学术报告厅就已有占座的学生。下午1点半,连过道都站满了人,最后北大不得不临时增开了几间教室作为“分会场”,通过视频现场直播。

  他在16日下午5点半的央美讲座依旧一票难求。记者在下午4点赶到现场时,入口处也已挤满了人。当着蓝色针织衫、露出红色翻领的霍克尼在央美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的陪同下,杵着手杖走上前台时,现场掌声响起。这位年近80的老头熟练地打开了平板电脑,开始当晚讲座的内容。讲座中,霍克尼还从容地点了一支烟;在转过头观看身后大屏幕时,他甚至试图将腿搭在沙发的扶手上。真实又有点任性,这是霍克尼留给观众的印象。

  他被“移步换景”所震撼

  在北大讲座中,他谈论了“当代美感的建立”,阐述了机械时代绘画的价值与意义;而央美讲座主题“我的观看”,是在北大讲座基础上的强调和延展,谈论霍克尼创作中对世界的观察方式的思考。

  央美的讲座以具体作品为切入点,霍克尼多次提到了“移步换景”这个非常中国化的词,即一张作品不是由一个焦点统摄全局,而是将不同的观看角度并置在一起。霍克尼拿影像作品举例,他认为,如果只使用一台机器去拍摄,那么作品就永远只有一个视角。

  霍克尼在讲座现场给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叫做《杂耍者们》的多屏视频作品。

  在这个9分钟的视频中,他使用了18个机位同时拍摄,为“观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个影片讲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当你通过18个高清屏幕来看,甚至能看清每个人的眼镜和鞋带。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方式给电影开放了新的可能性。”而这个作品正是借鉴了中国卷轴画给他的一些启发。霍克尼称,他最早思考“焦点透视”的缺陷时的确受到了中国卷轴画的一些启发。但遗憾的是,他在1981年来中国的时候并未看到他想看的长手卷。“三年后,我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看到了”,霍克尼自称被欣赏长卷时的观看方式震撼到了。

  览展

  年近80,他用平板刷出风景

  尽管主办方已在展览前就做过“友情提示”,“展览将一直展至6月6日,真正想欣赏大师真迹的人,恐怕不需要凑18号的‘热闹’,不妨选一个平时的日子安静地细细观看”。但当天展厅内外还是依旧火爆,完全有节假日风景区的即视感。

  本次在佩斯北京开幕的展览《春至》展出了他一系列iPad画作以及视频影像作品,他用单纯透亮的色彩描绘了位于英国东约克郡的沃德盖特地区的风景。据了解,霍克尼在他73岁高龄的时候拥有了第一台iPad,并很快掌握了用其创作的技巧。“我在iPad上作画的时候脑中就规划好了它被印刷出来的特定尺寸”,霍克尼说,“所以针对情况,我笔触风格的运用会大有不同。”在大卫·霍克尼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对创作的思考一直集中在如何将他对这个世界的持续观看转化为绘画,而iPad这种科技设备给了他新的体验。

  霍克尼的艺术经历了多个时期,还尚在学生时代就参与了英国著名的波普绘画的标志性的展览,但一如他的朋友的戏言,大卫就“只做了约5分钟的波普艺术家”。他的作品也几乎包括所有可以使用到的媒材,包括油画、水彩、摄影、印刷版画,从风格独特的照片拼贴作品,从录像装置到歌剧舞台设计均有涉猎。虽然年近80,但霍克尼觉得自己依然是非常活跃的一个艺术家,“我画画的时候,觉得自己只有30岁”。

  霍克尼为什么这么火?

  北大教授朱青生:他践行了绘画并未终结

  在朱青生看来,“我们认识到大卫·霍克尼的重要,不是因为他画得像,而恰恰是因为他画得不怎么像”。“随着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早期绘画是相机的功能),我们以为绘画这条路等于被废掉了,但霍克尼还一直在实践”。朱青生认为正因为有了霍克尼的不断探索,才显得绘画不曾终结。

  央美教授宋协伟:流露出艺术家真实状态

  宋协伟认为,正如央美的那场讲座一样,不论是在台上抽烟,还是有些随意的着装,会让大家觉得“霍克尼保持了一个艺术家非常自然真实的状态,而且他绘画的内容也给人很轻松的感觉”。

  策展人梁克刚:名气大拍卖价高受关注

  梁克刚则从现实的角度简要分析了这次霍克尼红遍艺术圈的原因,他称之所以能形成这么大阵势,主要是因为霍克尼的“名气大和作品拍卖价高”。他认为当下的现状是文化已经落后于商业了,而“大部分中国学生都是成功学的信徒”。

  京华时报记者易小燕

来源:网易当代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