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4-22 00:00
artchina_artchina
《艺术当代》2001年创刊,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世纪交替风起云涌的里程,学术与时效并重,伴随无数艺术家华丽转身。理性、拗口、一如既往地追求专业品质。清高,绝不随波逐流,也许在资本积累的今天有些不合时宜,但几十年后你会看到她的价值。
展览时间:2015年4月18日—4月21日
展览地点:上海外滩源壹号/新天安联合教堂
2015年4月18日—4月21日,“七星:被科学的绘画”王煜宏个展在外滩源壹号/新天安联合教堂举行。此次展览,选取了王煜宏近年来创作的与“绘画问题”相关的多组绘画、装置作品,意在探讨在科学的观念、技术与视角影响下,绘画的生存状态与实现可能。而在开幕当天,现代舞者李翎希还为此次展览奉献了专门创作的同名现代舞表演,提供了动与静的多元的视觉体验。
“七星”,是七巧板的古称,这个由拼桌的创意发展而来的智力玩具是一种带有鲜明中国智慧与特色的技巧的符号。以此作为展览题目,不仅想直观地对应王煜宏的绘画近作中如七巧板般的抽象色块背景,更试图隐喻20世纪以来,作为一种再现的视觉表现方法和科学主义的艺术符号的油画被引入中国以来,绘画中从再现到表现进而拓展为科学与艺术对应的充满张力的本土语境。王煜宏试图告诉观众,无论是推拒、亦或是拥抱技术,它已经是绘画发展的过程中一道无法抹去的背影,一如她的新水墨题材的系列中,在数码输出的摄影作品上进行的充满传统意味的水墨画创作,既有着对于传统技法与图式趣味的坚守,也有着在藏这种坚守背后的对于相纸材质科技上的苛刻要求:它不但要满足数码输出的精度要求、还要能完美地呈现传统水墨画的笔墨效果。恰恰是依赖技术,绘画的图像得以完成了对摄影的一次“逆袭”。
更进一步而言,这样一个以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为背景的个展,在新天安联合教堂这样一个不同于经典“白盒子”的空间中展出,更暗示了一个“缺席的在场者”,那就是在更长的历史进程中影响了绘画的“宗教”。今天,宗教虽然在这个日益世俗化的世界中渐渐退隐的幕后,却如同这个没有圣像的前教堂一样,通过空间、光线乃至墙面暗示着它的无处不在。而王煜宏的“七星”系列中,也有一组以祭坛三联画的形式构图出现的作品,可以视为对于这个空间的某种呼应与致敬。艺术视野中宗教与科学的进退,与绘画题材里中国文化符号与西方技术语言的互文,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王煜宏的艺术提供了立体的坐标系。
来源:艺术当代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