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书法,就是文字书写的艺术。临帖是继承书法艺术最重要的途径,是书法艺术创作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临帖还是书法创作的一种形式。
中外书法遗迹中,我们可以零星地看到当时书写者反复摹写的行为。比如在敦煌遗迹中留下的抄经者反复练习、摹写某些的笔迹,尽管这些墨迹已经很是成熟了。又比如,在某些贝叶经的笔痕里面,也看得到这种反复练习、摹写的行为。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很明显,他们希望自己的书法表现得更加优美,更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某种祈愿,更好地提供令观者赏心悦目的作品。他们是在按照前人文字书写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公认的审美范式和审美表达技巧来摹写和体味前人的艺术表达旨要。
与华锦屏先生认识、交往有二十余年了。华先生是我的前辈。他于书法的执着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成都市西城区文化馆书法组的活动照片为证。最近几年因为他主持的四川戊子书画院院刊《明月藏鹭》之事,与他的交流密切起来。对于书画的探讨也更加的深入,当然,对于华先生的书法有了更多的理解。
华先生筹备要出一本自己的书法集,给了我厚厚一叠书法的临帖照片,要我写一点文字。照片放在家里,每日下班后,灯下细细地拜读。越读越觉得,古人书法的魅力真大,就凭着临写古人的文字墨迹,居然让人的一生一世的每一个时间都显得如此的有意义。
书法的学习不同于绘画,它的学习不是以自然为对象,而是以中华文明结晶——文字为对象,取法古往今来、流传至今的碑版、墨迹。华先生临写来源他对于汉字艺术造型认识的自觉。因此,观赏他的临写的笔痕墨迹,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功力,还有处处表达的一种对古人书法艺术的敬畏之心、虔诚之心。华先生临帖的墨迹里面透露的是安于天命、品茗古人心绪、悠游于世间的行笔节奏。这,既是人生历练的总结,也是人生智慧的表达。
对于华先生来讲,没有什么比用柔软的毛笔来感受到古人赤子之心更为幸福了。临帖,他自然涉及广泛。金文,如《颂鼎》、如《石鼓》;隶字,如《石门》、如《张迁》、如《礼器》、如金农等;楷字如《张黑女》、如《阴符经》、如《汝南》等。通过作品集,确凿可以感受到华先生笔下、墨里透露出来的静、润,这是时间浸润过后的温文尔雅。
这里特别要谈一谈华先生的行书临写。行书着力于《圣教序》是华先生书法临写的着重点。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唐和尚怀仁集王羲之墨迹为《圣教序》是行书学习的不二法门。华先生不仅仅从原碑帖入手,吸取营养。而且还从明清行草大家王铎临习的《圣教序》来体味,这是古来证明行之有效的研习书法很好的方法。启功有诗讲:“透过刀锋看笔锋。”这是从碑版到墨迹体会古人笔法的途径。从王铎临写《圣教序》的墨迹,再回到《圣教序》碑版,体会的不单是形体、是用笔、是用墨,更是对古人继承书法、发展书法脉络的准确理解的一个办法。
我想,这也是华先生对临帖“取法乎上”的别样理解吧。
灯下,边写边听时下热曲《卷珠帘》,歌词里的前几句移来,正好可对华先生的书法临帖作一别样的注解:
“镌刻好/每道眉间心上/画间透过思量/沾染了/墨色淌/千家文/都泛黄”。
向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甲午二月十六雝婴堂灯下
作者:向黄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