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8-26 00:00
最早结识《中国书画报》是在2004年,那时,我在某师当政治部主任。有一天,收发员给我送报纸,无意中送了一份《中国书画报》,我便认真地读起来,读着读着,就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了。
我从小喜欢书画,偶尔也练练字,但一直没有太大的进步,想找个老师教我,又苦于没有时间。看到这份报纸内容丰富且对书画爱好者的帮助特别大,我大喜过望,立即到邮局征订了一份。从此,我便和《中国书画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期报纸到了以后,我都一丝不苟地进行阅读。看到好的文章和作品就立即剪贴起来,仔细研究,反复琢磨,直到弄懂弄通为至。因报纸常常不能按时发送,每当此时,我都非常着急,恨不得立即插上翅膀飞到报社把报纸取回来。现在,我更依赖《中国书画报》了,一期不看,心里就觉得难受,像缺了点什么浑身上下不自在。
订报时间长了,我也有了写作的冲动。我就利用节假日和星期天去拜访一些知名的画家和书法家,然后写成专访和通讯投寄给《中国书画报》。由于我的写作水平有限,一开始坐在电脑前,真是“老虎吃天,无法下口”,有时候半天也写不出一个字来。在这种情况下,我就翻看报纸进行对号入座,同一体裁的文章,看人家是怎么写的,然后自己再照猫画虎进行创作,就这样边学边写,边写边学,慢慢地我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两年多时间,我先后写出了《假画换真画》《农家小院书画情》《浓妆淡抹总是情》等文章,被《中国书画报》刊登出来。
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两年后,我调到省里工作,眼界宽了,接触面广了,投稿的积极性更高了。我开始把视角投向更广的范围,先后拜访了孙其峰、赵梅生等名家,收获满满。
在写稿的同时,我开始积极研习书法。每期报上刊登的名人名帖,我都认真进行临写,先是用小楷笔临,之后再用中楷和大楷笔临,有时一张帖要临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在此基础上,我又购买了“二王”和米芾的字帖练起来。经过几年的刻苦练习,我的书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榜书方面有了自己的特点。现在,我是市中老年书画协会的特聘教授,书法作品多次参展受到好评。
我不仅学习书画知识,还密切关注《中国书画报》的发展。前几年,我专门给何东社长、王慧智总编写了信,就改版问题、电子版问题、刊登言论文章问题、与市场接轨问题、聘请特约撰稿人问题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我还积极参加《中国书画报》举办的学术讨论,先后撰写了《也替范老说几句》《相马、驯马、并非害马》等文章,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书画艺术的繁荣贡献力量。
我从第一次接触《中国书画报》,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细细想来,是《中国书画报》开启了我的艺术之门,照亮了我前进的路程;是《中国书画报》给了我愉悦和快乐,为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中国书画报》,我永远的良师,永远的益友。在这条无止境的艺术道路上,有一知己相伴,人生更美满。
来源:中国书画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