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孔见
编者按:艺术最高的实践活动莫过于创作。创作实践不是本领技法的一般性重复表现,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演出。此时,基本功是基础,而创造意识更加重要。
01
记者尹大玮:孔见将军好!
在中国古代,文人对艺术的要求是很高的,不仅仅是一种功夫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种被文化思想引导的审美思考。
孔见: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其实,古人创作与我们今天最大的区别在于书法创作的内容,并且通常是即兴之作,兴起而书全在于“意”。你有没有这个“意”,能不能把“兴”带起来,全仗着肚子里墨水有多少。
他们通常是当场赋诗作对,展示的首先是学问,其次才是书法。他们是在用作品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计白当黑、谋篇布局,这还只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
书法作品的气息与意境,被我们视为艺术家制造出来的客观现象,它产生于艺术家能动的主观意识。正是这种无形的意识在引导着欣赏者去理解和阅读作品的精神内涵。
02
记者尹大玮:这也就是中国艺术家在东方思维影响下创作之前注重“心意”和情感的酝酿,而西方艺术家在创作之前则重视构图、光线以及比例的准确性的区别所在吧。
孔见:这里有东西方文化的区别,也有绘画和书法的不同。
西方古典主义传统绘画的审美趣味偏重理性,取向唯美,追求庄严、静穆、单纯、和谐。这种风格本身已经高度完美了,但后来为什么产生了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等流派和众多分支,原因是它只满足了贵族阶层的审美需求。
社会现象是复杂的,如果按照某一种单一标准创作,只能满足单一阶层、单一群体,而不能满足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精神需求,也不能满足艺术家自身对社会万象丰富多彩的能动意识。
中国文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有是非观念,文人的辨别能力是高于社会普通标准的,所以文人有着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这一切都会潜移默化地融入书法家的创作“心意”之中。
作者:孔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