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孔见
第66篇
编者按:科举考试的楷体需要统一的用笔技法,然而,艺术家书写五种书体追寻书法艺术的表现力,就不能只有一种技法。古往今来,无数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是从楷法中一路走来,创造了新的用笔技法而实现了艺术上的进步。
记者尹大玮:孔见将军好!艺术与精神都是书法之艺术特性的飞跃,书法的实用性是否可以视为艺术性发展和飞跃的一种阻碍?
孔见:艺术的本质是艺无止境,也就必然不会有一成不变之法,而要不断变法,就会出现法无定法的认识。法无定法可以视为艺术性向实用性的挑战。
记者尹大玮:唐太宗李世民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推动了书法教育和书法普及,但是楷书的严格规范化和书圣崇拜是否也束缚了书法艺术性的发展呢?
孔见:的确如此。
欧体楷书和王羲之行书发展到一定阶段,从上下两方面制约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当时人们都临欧学王,出现“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现象。大众的趋同性严重束缚了艺术创作的自由发挥。
这种情况受到了书法界先觉者的反抗,李邕就是一个典型。这也许是一个偶然,李邕本人也处于非自觉的状态。
李阳冰虽赞誉李邕为“书中仙手”,然唐人并未视李邕为书家。两本《唐书》对其书法只字未提。现存唐代书法文献,如张怀瑾《书断》、窦息《述书赋》、张彦远《法书要录》等,均未论及李邕法书。
可见李邕之书并不符合唐人“尚法”的审美主流。直到宋代《宣和书谱》才说:“邕初学,变右军之法,顿挫起伏,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
《易辞·系辞下》有云:“变通者,趣时者也。”变是发展之本,求变是创造辉煌的动力。就书法而言,变有大有小,有技法的也有章法形式的,其影响也自有别。在书法历史的长河中,“唯有变者留其名”,则是常理。
在高手如林的唐代,李邕能留名,就因其第一个把《圣教序》的形式大规模应用到书碑的领域。尽管许多人认为他的书法本身还是王学派的。
作者:孔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