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第七界亚洲艺术节在佛山举行,佛山本土的艺术得以向全国全亚洲人民交流,参与国际交流的除了有粤剧、灯展、剪纸、木版年画、龙舟赛,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石湾陶艺。石湾陶艺享誉多年,其中一代又一代的陶艺人在传承、创新,他们共同创造了这个世界奇葩。记者来到佛山的“陶都”南庄镇,采访了50出头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潘柏林,从大师的个人经历和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石湾陶瓷的发展过程。
天赋秉异自学成材
潘大师回忆自己的艺术创作道路,初时曾产生错误的认识,以为自我封闭、不吸收别人的东西、自己想出来的才是“创作”。潘大师现在回想起来,当年尽管走了弯路,不过也锻炼了在日后创作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形象思维。潘大师认为石湾是个陶艺的创作地,当时他看到了许多大师的作品,耳濡目染受了不少影响,他最喜欢的是刘传的作品。受到各位大师的启发,潘大师开始注意吸收他们作品的精髓之处,此后进步神速。
南国奇才陶苑扬名
记者在南江陶瓷厂收藏厅欣赏到潘大师的作品,其作品真是亦庄亦谐、传神多变、宜古宜今、能中能外。潘大师的许多作品“一炮定江山”,为石湾陶瓷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他的贡献。“岭南画派四大家”之一杨善深曾评介潘大师为:石湾陶瓷界中不可多得之奇才。当记者惊叹潘大师的作品出神入化时,他却自认为“没有哪个觉得太满意的,如果觉得满意的时候就是没有进步的时候了。”
在潘大师的众多作品中,《绿色的怀念》和《山中方七日》可说是石湾陶瓷的一个里程碑,它是大自然木头与石湾陶艺的第一次相结合!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山中方七日》以一陶瓷烧制的神仙悠然自得地坐在一段木头上,达到“以真乱假”的效果。而把传统体裁用新手法所创造的《达摩》,则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达摩的长长衣袖,布纹肌理清晰逼真。这种肌理的刻画,新的手法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石湾陶瓷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掀起了潮流。
让石湾陶瓷“一炮定江山”式的走通俗化路线,从以前的刻画帝王将相、英雄人物改为刻画通俗人物,反映民俗民情的就要数《回娘家》这件作品了。《回娘家》刻画的是一对新婚夫妇双双回娘家,路上小憩时,丈夫忍不住噘嘴欲吻新婚妻子,妻子粉面含羞的神态。这一系列的作品还有《洞房花烛夜》、《喜迎门》、《纺纱女》等。
新作《喜怒哀乐》潘大师认为这是“泥巴的语言”,因为他是徒手随意所捏,拿起泥土就捏,上面全是潘大师的手纹,指甲纹。没有固定的手法,只有加泥,没有减泥,简单爽朗。四个头象表情逼真自然,潘大师介绍,在做《哀》时,潘大师一时没有感觉,一巴掌打过去,岂料歪打正着,恰巧浑然天成,其表现的“哀愁”真是淋漓尽致,令人百看不厌。这套作品表现了人生百味,很具哲理性,潘大师要把自己的思想留给世人,留给石湾陶瓷。
杏坛播艺遍地群英
潘大师告诉记者,8年前,日本一位名为桑原徹的作家买了一套潘老师的《洞房花烛夜》,并由此想到创造素材,创作了一本《周e庭》的长篇小说。就在去年几经周折桑原徹终于找到潘大师,向他表达了由衷的赞叹之情:“你的双手懂得思考,把一对洞房花烛之夜的夫妻刻画得惟妙惟俏,那种心情从人物的面部表情就能充分体现出来。我甚至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这是记者在桑原徹致潘大师的书信中看到的。
在潘大师的工作室门口,挂着一幅对联:“南国奇才陶苑扬名参天一树如松柏,江山毓秀杏坛播艺遍地群英赛上林”。潘大师没有独守自己的手艺,他培育了全国各地30多名弟子,如今已经各自成才。这幅对联也是潘大师对石湾陶瓷贡献的真实写照吧。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