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玉壶春瓶名称来源考

玉壶春瓶名称来源考
作者姓名不详

    一、缘 起

    关于玉壶春瓶名称的来源,笔者曾在《玉壶春瓶考略》一文中进行了初步的阐述,时至今日,已经十年有余。现根据新的资料和有关著述将《玉壶春瓶考略》一文中关于名称来源部分的论述进行了修订考证。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春壶,是一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是中国古代瓶类中特有的一种器型,自成体系。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这种瓶的造型缘起于唐代,定型于宋代,历经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非常典型的流行器物。

    玉壶春瓶除瓷器之外,尚有玉器、金银器,也有铜胎珐琅器等不同的质地,这说明其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被其他器物所借鉴使用,如许多瓶类、壶类都用玉壶春瓶的造型作为主体,加上其它附饰(如耳、铺首、柄、流、盖等)而冠以新的名称,像明清时期的许多执壶就是这样,只是比玉壶春瓶多了流、柄与盖,因而也被称作玉壶春执壶。这些从玉壶春瓶派生出来的新器物,虽然名称各异但仍是属于玉壶春瓶范围内的系列类型。由此可见玉壶春瓶影响之深远,但对于这样一种常见的瓶类造型的名称的来源却语焉不详,相互因袭,不能给人以明确的说法。

    “玉壶春瓶”之名在通行的各类书籍中都说是因诗句“玉壶先春”而来,也有说是因“玉壶买春”而得名,但这仅仅是四个字,完整的诗句是什么,何人所作,题目是什么,都不得而知。进一步说,即便知道了这首诗的全部,但一句诗是如何与这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器物联系起来的呢?也难以考知。

关于“玉壶先春”的出处,有的人认为和北宋大文豪苏轼与陶工的民间传说有关,他曾有“玉壶先春,冰心可鉴”的诗句,但遍查苏轼的相关著作,包括诗、词、文、赋都未得见。再看“玉壶买春”四字,确有出处,见于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茆屋” , “玉壶买春”四字在这里的意思是用玉壶去买“春”(“春”指酒),玉壶指玉制的壶或是指如玉质一般的青瓷壶;至于这种壶的形状是否就是现在所见的“玉壶春瓶”,二者是否能够直接联系起来,均难考实;也有某种可能是后人用“玉壶买春”(或“玉壶先春”)来附会现在的玉壶春瓶,也未可知。

    我们要想知道“玉壶春瓶”四个字是如何形成的,就要从其源头找起,首先要从“玉壶”二字说起,之后再说“玉壶春”三字,最后论及“玉壶春瓶”。

    二、“玉壶”与玉壶春瓶并无直接关系“玉壶”二字的出现要大大早于宋代。《后汉书·杨震传》附“杨赐传”中说:“四年,赐以病罢。居无何,拜太常,诏赐御府衣一袭,自所服冠帻绶,玉壶革带,金错钩佩。”这里的“玉壶”是实指玉制的壶。南朝鲍照有《代白头吟》诗云:“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此时“玉壶”用以比喻高洁。唐代“玉壶”二字出现频率增多,意义也出现变化。在《全唐诗》中带有“玉壶”二字的诗就有93 首之多,虽然都是“玉壶”二字,但在不同诗句中所代表的意思也不尽相同。其中最熟悉的诗句当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了,此处“玉壶”的意思与“清如玉壶冰”相同。李白《玉壶吟》诗云:“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玉壶”此处指的是“唾壶”。朱华的“影开金镜满,轮抱玉壶清” 中之“玉壶”则是比喻月亮。而白居易的《议婚》诗云:“主人会良媒,置酒满玉壶,四座且勿饮,听我歌两途”,此处的“玉壶”当是一种盛酒的器具。此外,还有指古代的计时器具——滴漏的,如李商隐《深宫》诗中的“金殿销香闭绮笼,玉壶传点咽铜龙”就是此意。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元夕》上说:“灯之品极多,每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 其后福州所进则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 由此可知,玉壶乃是用白玉制作的一种精美器具,是用来喻“灯”的。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则直接把“玉壶”指为月亮。可见,从玉壶二字我们还无法与一种瓶的造型联系起来,更无从谈起它与这种瓶的定名的关系了。

    三、“玉壶春”本是一种名酒“玉壶”与“春”连在一起为什么就指这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瓶类呢?“玉壶春”三字连在一起使用至迟在唐代就出现了, 那么“玉壶春”又是指什么呢?“玉壶”在上文我们已经做了分析,而“春”从字面看一般都会理解为春天,这是它的本义;在唐代人们习惯把酒称作“春”,很多酒的名字都带有“春”, 一直沿用至今。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诗云:“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王琦注云:“唐人名酒多带‘春’字” 。又李肇《国史补》(卷下)载:“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 。《武林市肆记》中也记载有海岳春、蓬莱春、锦波春、浮玉春、秦淮春、丰和春、谷溪春等酒的名字。明代高启《客舍雨中听江卿吹萧》诗云:“恨无百斛金陵春,同上凤凰台上醉” ,此处“金陵春”也是酒名。直至现在,许多酒的名字仍然叫某某春,如景阳春、五粮春等。由此看来,“玉壶春”有可能就是一种酒的名字。最直接能说明“玉壶春”为酒的还是唐人的诗文。大诗人岑参有《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诗,其中有“闻道辋川多胜事,玉壶春酒正堪携” 一句,是目前在文献资料中所见最早关于“玉壶春”三字连用的情况。诗人很明白地说出了“玉壶春酒”,说明“玉壶春”是一种酒的名字。而同样内容的诗句也出现在中唐诗人朱千乘的《新移镜中别业》中——“锦缆扁舟花岸静,玉壶春酒管弦清” ,同样也指出了“玉壶春”是一种酒的名字。从唐代开始,经过宋、元,一直到明、清两代直至现代,“玉壶春”也同样是一种名酒。这在相关的诗文中可以找到相应的记载。

     陆游在《谢池春》词中有“玉壶春酒,约群仙同醉” 的表述;张耒有“玉壶春酒射朝霞,只看纤腰不看花”的诗句。这些诗文中都直接说出了“玉壶春酒”的名称,而更直接的证据可以在《水浒传》中看到。《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条”中讲:“酒保取过两樽玉壶春酒,此是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 ,在同一回中还有同样的叙述:“李逵年长坐了第三位,张顺坐第四位,再叫酒保讨两樽玉壶春上色酒来,并些海鲜按酒果品之类”。可见,“玉壶春”是一种酒的名字,这种酒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宋代成为“有名的上色好酒”,并且一直流传后世。

    元代也有不少关于“玉壶春酒”的吟咏与记述。周权在《水调歌头·庆寿》中有“留取碧莲香露,为此玉壶春酒,风味胜葡萄” ,从中可以看出此酒的口味与颜色了;顾盟也有“玉壶春酒碧于海,客至纵饮宁伤廉” 的句子,更能体会到玉壶春酒的色泽了。

    明、清两代关于“玉壶春酒”的诗文则更加多见了。明代如“玉壶春酒邻方熟,燕社诗盟共拟留” ,“玉壶春酒桃花色,何必丹砂可驻颜” ,“玉壶春酒送君行,谁家楼下千花明” ;清代如“玉壶春酒琥珀色,美人上寿争趋前” ,“归向来青轩里坐,玉壶春酒喜相随” ,“吟罢小池杨柳,酌尽玉壶春酒” 等等。这些记述可以说明直至清代仍然有玉壶春酒的存在,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看到不少厂家仍然在生产着玉壶春酒。由此可见,“玉壶春”是从唐代至今都存在的一种酒的名字。

    四、玉壶·玉壶春·玉壶春瓶“玉壶”不论是何种质地的器物,它本身是一种容器;而“玉壶春”是一种名酒,那么“玉壶”与“春”联在一起成为一种酒的名字,“玉壶”很自然地就和酒联系了起来,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装酒容器。把“玉壶”与酒相关联在唐、宋时期的诗文中也十分常见。

    唐代诗人马戴的《赠别北客》一诗中有“饮尽玉壶酒,赠留金错刀” 的描述,高骈的《边方春兴》中有“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 的诗句,两首诗中都很直接地把“玉壶”与酒连在一起,明确地表明“玉壶”是一种盛酒的容器。类似的描述还有很多,如李白的《杂曲歌辞·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中有“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 ;岑参的《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中有“故人薄暮公事闲,玉壶美酒琥珀殷” 。在宋代的诗文中同样可以找到相关的内容,如史浩的《满庭芳·代乡老众宾报劝》中有“敢借玉壶美酒,还为寿、金盏翻红” ;曹冠的《霜天晓角》中有“湘簟宾筵乘兴,玉壶酒、漾冰雪” 。

    可见,唐宋及以后的时期,人们是很喜爱用“玉壶”来盛装美酒的,以这样的壶来装酒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而玉壶的形状会是什么样子呢?当然,不同种类的酒可能使用不同形状的“壶”来盛装。

    以“玉壶春”来称呼一种器物在宋、元时期的文献中也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线索。曹元宠的《临江仙》中有这样的词句:“青琐窗深红兽暖,灯前共倒金尊,数枝梅浸玉壶春,雪明浑似晓,香重欲成云” , “数枝梅浸玉壶春” 从文义上分析,梅花是插放在一定的容器中的,而这句中的“玉壶春”如果理解为一种酒的话,梅花应是不可能浸放在酒中,因此可以推知“玉壶春”是一种容器,可以插梅。元代的《梅花百咏》“插花贮水养天真,潇洒风标席上珍;清晓呼童换新汲,只愁冻合玉壶春”中的“玉壶春”从诗意来看也是一种容器。

    “玉壶春”从作为一种容器直到被冠名为“玉壶春瓶”经历了一定的时期,而“玉壶春瓶”一词的普遍应用还是比较晚的事情。以“玉壶春”直接命名器物造型的确定文献见于清代。康熙时期的《万寿盛典初集》在记述臣子们的进献物品时记载“八贝勒进无量延寿诸佛……万年玉壶春……,敦郡王进……万年玉壶春……,十二贝子进天然灵砂万岁寿山……万寿玉壶春……,监造臣张常住圣贤百子图扇二柄……宋冻青玉壶春一件……” ,这些记载都明确了“玉壶春”是一种器物名称。从“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处这样的记载,如“雍正六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漆作”载:“五月二十六日太监刘希文、王太平、王常贵交来仿大官窑四喜尊二件……仿宣窑白釉小玉壶春二件……” ,“乾隆二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木作”中载:“七月初一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来说太监毛团、胡世杰、高玉交大观釉放大腰圆双管瓶一件……炉均釉收小一号玉壶春一件……哥窑收小一号玉壶春一件……” ;这里更加明确地指明“玉壶春”是一种器物造型了。以上的内容只是说明了“玉壶春”是一种器物造型的名字,但并未明确指出“玉壶春”的具体形状为何,造型的特点又是什么,但既然有一个“玉壶春”的独特名字,那么它必然具有区别于其他器物造型的独特样式。“玉壶春”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呢?在清代陈浏的《雅》一书中,可以看到以“玉壶春”称器物的详细记载。对于什么是“玉壶春”书中是这样定义的:“状似美人肩,而项短、腹大、口颇侈者,曰玉壶春” ;对于这个名称的来源作者也做了简要的说明,认为“器皿之佳者,曰瓶……曰仿周秦罍缶,若玉壶春,若软棒锤,抑其次也,凡诸名称皆沿用市俗之语无足深论”,其实并无确实的意义,只是沿用民间的相沿成俗的叫法而已。同时期的文献还有赵之谦的《勇庐闲诘》,其中说到“自康熙中,景德镇始造瓷壶,半从旧式如筒,有作玉壶春诸制者, 绘十二辰” 。民国时期“玉壶春瓶”名称已经完全确定下来,在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中有“说瓶”一项,其下有“玉壶春,口颇哆、项短、腹大、足稍肥,亦雅制也”的描述,说明此时“玉壶春”已经明确的归属在瓶一类器物中了,“玉壶春瓶”的名字也就顺理成章了。

    那么以上文献中描述的“玉壶春”是不是就是我们现在所见的“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玉壶春瓶造型呢?陈浏描述的造型是“项短、腹大、口颇侈”,许之衡描述的造型是“口颇哆、项短、腹大、足稍肥”,二者的描述基本是一致的。“口颇侈”说明口部向外撇出,与我们所说的“撇口”相符;“项短”说明颈部较短,虽然玉壶春瓶的颈部较细,一般常用“细颈”来描述,但这细颈一般都较短,因此“项短”与玉壶春瓶的短颈造型相符;而“腹大”也与玉壶春瓶“垂腹”的特征相符;从中可以确定,此时所说的玉壶春瓶造型就是现在我们所见的这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玉壶春瓶。自此以后,玉壶春瓶的名字得到了非常普遍地应用,成为一种为人们十分喜爱的器物造型的名称,广为流传。

    五、结 论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玉壶春”是一种酒的名字,而这种酒在唐代就开始生产,在宋代是“江州(或邻近地区)有名的上色好酒”,而且一直延续不断,必有一定的知名度,那么盛装这种酒的容器可能会是某种相对固定的造型或是经过一定的时间后逐渐确定为某种造型(有可能是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造型),因为这种酒长期盛行不衰,酒瓶的形状也为人们所熟悉,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种造型的瓶子因酒而叫做“玉壶春瓶”;而其形状是否就如同现在所见的玉壶春瓶,因缺乏直接的材料暂时还无法证明,但可以确定至迟在清代“玉壶春瓶”就是撇口、细颈、垂腹、圈足这样造型的器物了。

    因此,笔者认为“玉壶春瓶”之名系因“玉壶春酒”而来,而“玉壶春瓶”之名确定于清代。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