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东方美学标准之清奇】如何避免成为一种“枯硬”的艺术

十六、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

可人如玉,步屟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哲学有理性而无感性,因而显得有些“枯硬”,那么是否有了感性的内容便可以避免成为一种“枯硬”的艺术呢?事实显然并非如此,我们举例来看:

一个人去看了一场电影,他既可以洋洋洒洒写上一篇几千字的观后感,详细评价电影种种有趣的细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感受,也可以简单的描述为“今天去看电影,很开心。”相对于前者的声情并茂,后一种表述方式显然是质朴无文的,它省略或者说舍弃了众多事情发展变化中的依据和细节,直接抽象出一种结论。

比较起来,前者文过于质,后者质过于文,可以说各有优点,因为前者更符合艺术的丰满充实的要求,后者看似简略但却多出了种种不可言说的奇妙变化,因为他的开心既可能是因为电影的精彩,也可能因为是和心爱的人一起去看,还可能是因为劳累过后,暂得浮生一晌闲的惬意……

但如果作更进一步的抽象,将此事描述为简单的三个字:看电影。它表述的内容虽然仍是感性的,但因为其可能性区间过于空泛,反而使得人们失去了对之进行思考的动力和兴趣,如此干巴巴的表达,难免让人生出一种枯硬的感觉。

综观三种情况可以发现,艺术表达中灵动细节变化的多少,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效果,或缜密绮丽,或疏野含蓄,但却存在着一个可以看作是底线的标准,那就是必须要有情感的介入,因为情感产生于精神,本身便是一种变化(情感感于物而变,其体现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来说,在文学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在书法、绘画中则相对含蓄),如果没有情感,只有干巴巴的外形,那只能是一种枯硬的艺术,这样的外形堆砌的再多也只能增加枯硬的体量而改变不了其枯硬的性质,枯硬便难免俗气,毫无生气的匠画、法度森严的学院画即有类于此。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清奇的艺术逻辑或许变得更加清晰了,清奇首先是在疏野基础上的进一步作减法,去掉个性化的情绪,情感变得通透平和(相对于疏野个性的张扬,清奇之中其实暗含着情感的内敛),去掉混乱不清的认识,事理因而变得更为清晰,然后将这种清晰融入于生活之中得到一种沾染了感性和具象的清晰,再加之以艺术化的修饰,便成就了清奇。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二十四品新解」从劲健来看艺术的降维表达

「二十四品新解」典雅中的雅俗之辨与以法破法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