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书学 || 怎样理解国展中的魏碑才会发现其中窍门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

图片


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堪称汉碑中的上品。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最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

康有为先生对魏碑的推崇大家都知道,特别是《龙门二十品》。《龙门二十品》的书法艺术,端正大方,质朴厚重,峻荡奇伟,刚毅有力,行次规整,大小匀称,上承汉隶之遗韵,下启唐楷之新风。关于其艺术之美,康有为先生在《广艺舟双揖》中不惜笔墨,极力推崇。
谓之“十美”
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
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划峻厚
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
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
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图片

始平公造像记


魏碑书法的特点和修习它的必要性

1、体气风神高古而蕴藉

魏碑书法是从隶书向隋唐楷书过渡的书体,或者是刻意杂糅篆、隶、楷的书体。在体格上它将隶书和楷书完美融合在一起了,在用笔上还常常用篆意,所以自然高古而蕴藉,这一种高级的审美特点。

2、格法丰富而变化

若与人生的不同阶段相比,魏碑书法如人的少年青年时期,既有青春的活力,也有成熟和稳重;既形成完善的格法,但还未趋于定型。因此,魏碑书法的笔法和结字都有一种自然天成又变化万方不可端倪之感,有很高的“艺术性”。先学唐楷“确定性”和“完备性”的法度,是为看得明白,说得清楚、了解得全面。再学魏碑的流动和变动形态的法度,是为了圆通自由。有人学习唐楷一碑一帖,而终生守其面目,愈写愈僵,愈学愈板,用笔过于程式,结字滞实,这不能看成是严谨和功力过人,而是没有通解楷法。若还以此自恃,甚至借此强立门派,那就更遗憾了。而用魏碑书法的他山之石,攻一下,可以疗治此病。

3、骨强而气壮

帖学至明末,已成末流,笔力靡弱、中段软怯、结字程式化等问题已突出,非碑学不能挽此既颓之势。于是阮元著《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登高一呼,包世臣、康有为继之,推波助澜。碑派格法虽应是“外碑而内帖”,但是因为吸收和转化了碑刻本身的一些审美特性,碑学书法普遍有一种骨力强劲,气象庄严雄壮的特点。晚清至民国书法气象一新,赖乎此也;我国当时卑弱无力的国民精神也之一振。当下书风,行草覆盖、二王风行,虽二王崇高,帖学无过,然帖学颓风至此,不得不靠碑学重振和给养。

4、魏碑书法是修习大字榜书的重要资源

当今书法创作,由于展览环境和审美趋尚的变化,大字转多。大字非小字扩展而成。笔法和结字都要做适度转化和调整,还要靠前贤的大字书法蒙养一种风神和气骨,而魏碑书法正是这方面很好的资源。大字过关了,才能将小字当大字写,小字便不只是精致细谨了,会多一种宽宏大度和森严重茂密的气韵。

修习魏碑还有诸多的好处,只有自己实践了,才有更为丰富的体验。


图片


来源:书法订阅

 

图片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转发仅为交流,其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图片

作者:言恭达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