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细数珍藏 丨郑板桥《竹》册页

一、名家艺路历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5/7663ad904e6bc524fb6b24732599f3ad.jpg

郑板桥 (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生于江苏兴化,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1732 年)举人,乾隆元年 (1736 年 ) 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二、八益藏品推荐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5/1145d89d3873cd03e4f9464d5bd883b4.jpg

郑板桥

尺寸:33cm×25cm×4

题识:1.满纸皆风君子德,伯夷柳下惠之间。板桥郑燮。2.石如叟,竹如孙,或老或幼皆可人,板桥。3.一拳岩下石,几叶风前竹,笔底转洪钧,春光自然足。板桥郑燮。4.茅屋一间,天井一方,修竹数竿,小石一块,便尔成局,亦复可以烹茶,可以留客也。月中有清影,夜中风有声,只要用心消受耳。

钤印:燮(3次)、二十年前旧板桥

说明:

此幅册页,每页虽不着色,却使人感到翠色欲流;画中每页只写三五竿修竹和巨大的湖石,竹竿粗细有别,竹叶错落纷呈,竹竿长短有殊,或作左倾、或作右斜,修竹各自独立生长,但却顾盼有情;瘦石棱角分明,屹立于竹后,大有横空出世之势。石用中锋勾勒,笔致瘦硬秀拔,皴擦较少,以皴染间施笔法画出嶙峋突兀峭岩的质感和体势。竹竿纤细、坚韧而劲挺,表现出了不为俗屈的活力;竹叶用浓墨和淡墨交替挥毫,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密中见疏,乱中有正,充分表现出竹劲石坚,显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画中题跋,洋洋洒洒,画面布局疏密相间,注意诗、书、画的有机结合,还以书法笔意入画,颇具特色。通过此作,可看出郑燮是一位注重师法自然的画家,他画竹,是经过了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并借助于笔墨,使其更具艺术魅力。可以说,虽然郑燮画的是竹,但是他更注重的是竹子所代表的精神,不屈不挠,坚强不屈。

三、收藏家为画作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5/e4c02f0f5f2197e8fd45f8bb21ff3c44.png


枝竹风韵

王学茂

杨州八怪各风骚,

板桥笔下叶劲飘。

常写墨竹难糊塗,

自古至今堪为骄。

END

作品来源:王学茂先生个人收藏

作品出版:成都八益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主编:《师古人——王学茂书画收藏集》(卷五·中国书画精品花鸟),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21年9月,P288。

作品版权:归王学茂先生个人所有,仅限交流学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5/dd0aff2a71a2618fb8850d4592e1c18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5/8b03f438647d4cf277375b8642d1d806.jpg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 笨笨猫的跟班

      板桥喜画竹然随其性也
      01年前 0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