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为文人读本《自在客》杂志所写的前言“自在常在”

  临近春节,整理书籍、唱片,整理收藏的茶叶和擦拭着书柜、家具,给兰花松土,往自己创作的大盘里倾水...,每每这样的过程里总有让自己停下来“走神”的莫名理由,由一个翻书的动作,由一个整理出来的物件的引发,嗅着藏有岁月的茶香,擦着家具时感受到的手艺和木质纹理的美感,包括注视青花大盘里的一泓清水,这一刻,对我而言应该是“自在”了!

  实则“自在”原本是不需要被提及的,人本来就是自在的,自然就是自在的,物就是自在的,之所以生出“自在”二字的独特意义恰好说明了“自在”自提出时就影射了人们生活中真实的不自在。

  一直想为自己的“自在”找个标准,可一想就有了不自在。自己感受到的“自在”的状态竞是常变的甚至是毫无关联。“自在”两字其实并无固定的概念和模式,没有文化和地位区分,没有年龄和男女之别。于我是开篇中的描述,于别人或是完全不同的其它方式。每个人对“自在”的文字本身与自己“是否自在”的判断与理解完全不一样,但有一种是一致的,那就是一切自我觉得别扭和极不情愿面对的生活和方式一定是“不自在”的。如此,今天人们的不自在应该是主流了。而这也正是“自在”这个词之所以常被人念及的原因。

  在与陈政先生的闲聊中,我们作为该杂志的始作俑者,其实是觉出了我们普遍的不自在,才有了想做一本“自在”刊物的念头。一个有着“自在”的理想,却大多一直体会着“不自在”的文人就这样被一本<自在客>粘在了一起,用“不自在”的工作方式,尽可能地让读到此刊的人们觉出些各种不同的“自在”来。

  写到这里,音响里巴赫的旋律传来,女儿在画着素描,太太在厨房里做着饭,母亲在看电视,父亲在iPad上捜他关心的时政。窗外的喜鹊在寒枝间欢块的跳跃。春节问候的短信虽被我静了音,却仍有亮光闪烁。茶炉上铁壶里的水已烧开冒出了白白的热气,盖碗中的老白茶散发出特殊的软香。暖暖的阳光透过米白色的窗帘,我用铅笔在纸上写着这篇短文,听着这种熟悉而传统却又有些特殊的铅笔在纸上发出的声音,竟生出了微微的与幸福和童年有关的感觉来!这淡而平静的瞬间能让自己觉出了不动声色的感动是否也是一种能被大家认同的“自在”?我不能确认,但我自己已在心里享受了这样的确认。

  自在,其实一直就在那儿。

2014年2月30日

作者:白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