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柴窑
柴窑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万历以后的《玉芝堂谈套》、《清秘藏》、《事物绸珠》、《五杂姐》、《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多论及此窑,但众说纷纭。基本有两种见解:一为周世宗姓柴,当时所烧之器都叫“柴窑”;一为吴越秘色青瓷即“柴窑”。对其形质,曹昭认为:“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张应文则谓:“柴窑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但均属传闻,未见实物。据明代文献记载:当时宫廷中所收藏的珍贵瓷器,把柴窑器推放首位,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清末民国初张应文有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证诸柴窑,仅有宋景德镇影青瓷相符,可能是他误以宋影青为柴窑而言之的。
二、越窑
唐代越窑主要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自东汉到宋的1000多年间,这里瓷器生产从未间断,规模不断扩大,制瓷技术不断提高,经历了创造、发展、繁荣和衰落几个大的发展阶段。唐、五代可谓是越窑的大发展时期,它们的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初唐时期越窑瓷器基本沿袭了南朝和隋代的风格:胎质灰白而松,釉色呈现黄色,胎釉结合不好,容易剥落。中晚唐时,越窑生产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仅烧瓷的窑场大量增加,器物的质量也有了显着的提高:胎质已经做到细腻轻盈,有灰、淡灰和淡紫等多种颜色,釉质腴润匀净如玉,釉色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器型以多足圆口的各式执壶及直口浅腹、圈足外撇的茶盏最具特色。这个时期的越窑青瓷造型在影响其他窑口的同时,也广泛吸取了它们精品的样式,还吸取玉、石、陶艺的风格,尤其是仿制金银器的工艺效果,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五代时的越窑成为首屈一指的名窑。其青瓷制品秘色瓷更是作为贡品,以特殊政治目的和神秘的身世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越窑产品畅销国内外,在印度、伊朗、埃及和日本等地均有越瓷遗物被发现。五代越窑青瓷的原料精细,其胎坚致细腻、呈灰白色,釉子呈青绿色、薄而均匀、温润如玉。其装饰一改唐代朴实无华而表现出繁缛富丽的风格,纹饰很满,线条纤细而流畅,纹饰题材比唐代的更加丰富,多划花的风格。根据文献托、圆沿短颈鼓腹罐、短戏耍短流鼓腹双泥条系执壶、矮圆形子母口粉盒等。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论及饮茶用碗时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记载:五代有“金知瓷器”、“金棱秘色瓷器’’等,在杭州市郊钱氏墓葬中发现了一件五代越窑青瓷罂,龙身涂金,证明了钱氏确实用金银装饰瓷器。
三、邢窑
邢窑位于河北省内丘县,内丘在唐代武德五年(622年)由赵州改为隶属邢州,故称邢窑。邢窑主产白釉瓷,产品广销国内、远销国外,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多有赞誉。李肇《国史补》云:“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陆羽《茶经》赞颂其“邢瓷类银”、“邢瓷类雪”。但到了唐代后期,由于原料短缺等原因而逐渐衰落。邢窑的发展至衰败的全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北齐至隋的初始期。此时,胎质白色,釉色乳浊淡青,釉薄处呈乳白色,是一种尚不成熟的白瓷。隋开始用化妆土装饰青灰色的胎体,烧造青白色瓷器,用白色粘土制胎,烧制粗白瓷。工艺技术水平比北齐显着提高,胎料制备精细、轮制成形旋削工整、装烧讲究。器物品类显着增加,立式器皿显着增多,造型挺拔豪放。隋代窑址出土的白瓷精品,胎质洁白、胎薄、半透明、釉色纯正莹润。
二是唐代的成熟期。此时,制瓷工艺精益求精,旋坯技法规范,装烧更趋科学,采用了装匣正烧,消除了器内支痕,火候适度,产品瓷化而不过烧,保证了造型应有的神韵,强调了产品实用功能,注意了审美作用,体态丰盈、庄重大方,具盛唐之风。
瓷器的特点是:胎骨坚实致密,胎土白而细洁、瓷化度高,釉质莹白滋润,作风朴素、不带纹饰,圈足厚而底平,有的足底外缘切削斜棱一道。器类有碗、罐、皮囊壶、注子、枕等,碗底足大而平,小碗足为玉壁形,碗底常见刻一“盈”字。装饰技法有模印、划花和点彩等多种。内丘白瓷窑址出土的白瓷品种很丰富,有小唇沿撇口浅腹玉璧形底碗、圆沿弧腹玉环形底碗、瓣口深腹玉环形底杯、瓣口盘状玉环形底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花色绿,邢不如越三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评语中对于名列第二、第三的鼎州、婺州窑以及它们的釉色和是否宜茶只字未提,而对于越州窑碗的器形、色泽甚至容量都描述得极为细致。陆羽精于饮茶,对唐代青瓷评价较多,并列举了当时六个青瓷名窑,把越窑评为第一位。而对越窑评价高的不仅只陆羽一人,唐代文人与诗家对越窑碗也赞扬备至,至今遗留有不少诗句。但唐代也有人认为邢窑白瓷碗比越窑青瓷碗好,陆羽则提出三条理由加以反驳,指出邢瓷不如越瓷的原因:首先他用比喻法加以对比,如果说邢瓷喻为与银相类,则越瓷与玉器相类。在唐代玉器远较银器贵重,陆羽从这个角度认为邢不如越。其次,从色与质两方面来看,如果说邢瓷象雪那样白,越瓷则像冰一样凝重剔透,邢不如越。最后,陆羽以茶色作标准,认为邢瓷白而茶色红、越瓷青则茶色绿、邢瓷不如越瓷。陆羽对饮茶精通三昧,从适于饮茶的角度出发,认为青瓷比白瓷更为合适,因此褒越而贬邢。从出土和传世的越窑青瓷来看,质量确实很好。釉色葱翠、釉层均匀、浑厚滋润、如冰如玉;造型典雅、式样优美,难怪唐代的名人墨客都为之赞叹。
三是五代之后的衰落期。唐末五代,邢窑因受战乱等内外因素的影响,随着定窑产品的兴起而日渐衰落。由于优质原料的枯竭,细白瓷已不再生产,粗白瓷质量明显下降,于是又使用起化妆土来遮盖劣质瓷土的瑕疵,技术也渐趋保守落后。到宋时,邢窑北邻的定窑和南邻的磁州窑皆凭借当地资源条件的优势而崛起。金元时期恢复生产的邢窑,规模很小,工艺落后,已不再往日的风光,仅是模仿定窑、磁州窑生产。
责任编辑:小萌
来源:中国文物网-收藏-瓷器陶艺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