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隋唐时期的陶瓷窑口有哪些(二)

2015-05-12 22:42

[摘要]:长沙窑的窑址在湘南省长沙铜官镇及书堂乡石渚瓦渣坪一带,又称“铜官窑”、“瓦渣坪窑”,始于中唐,盛于晚唐,终于五代,为唐、五代时期南方的一处重要青瓷窑场。

四、长沙窑
长沙窑的窑址在湘南省长沙铜官镇及书堂乡石渚瓦渣坪一带,又称“铜官窑”、“瓦渣坪窑”,始于中唐,盛于晚唐,终于五代,为唐、五代时期南方的一处重要青瓷窑场。长沙窑产品的特征是:胎体疏松,胎呈灰白色或灰青色,少量黄褐色和微带红色,微红胎的表面往往上一层化装土。釉色多种,以青釉为主,青釉带黄者居多,釉面均开细小纹片。产品有盘、碗、碟、杯、壶、瓶等日用器和猪、羊、马、狮、青蛙等象生瓷。器物造型前期丰满端庄,线条柔和圆润,后期除了保持前期那种气势和规范外,形态趋求秀丽。以壶、罐为例,前期腹体圆浑、短颈、多棱短流、单曲柄,表现出一种线条艺术的韵味和意境。烧制工艺方面:盘、碗、碟类采用叠烧法,器心与器底均无釉露胎,盒类平底外凸,碟类平底内凹。
长沙窑以釉下彩装饰见长,在越窑、邢窑采用刻划花和釉上彩装饰的时候,其釉下彩就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长沙窑釉下彩主要有:褐色斑点、褐绿色斑点、绿彩和褐绿彩绘。
长沙窑褐斑釉下彩的做法是:先在胎器上点褐斑,然后施青釉,并进入炉中烧制;烧成后,釉面平整,褐斑永不脱落(这不同于东晋越窑早期釉上彩是在施好青釉以后随意点上一些褐色斑点。斑因点在釉上,烧成后很容易剥落)。这种装饰有两种:一种为大斑点,在壶和罐的口部或肩部画三四个;一种为小斑点,在壶、罐的器身上用连串的斑点组成菱形、斜十字形或方形等图案纹饰。
褐绿斑釉下彩是长沙窑产量较多的一个品种,也是长沙窑中最美的、烧制最难的一种。具体做法是:在坯体上以褐彩或蓝绿彩点绘成花草纹样,然后再施釉,高温烧成。褐色彩料是以含铁量高的矿物原料为色料,蓝绿彩料是以含氧化铜的矿物原料作色料。烧成后,呈现青色釉映衬着褐色、绿色或褐绿色人物、花鸟、鱼虫等纹样,画笔流畅、画风清新、画面美丽。斑点的排列是褐绿相问并串连在一起组成斜方、四方、六方和环状等多种图案纹饰。这种装饰也以壶、罐等器皿为多,大型洗和碗上也常采用。纹饰多画在壶流的下面,特点鲜明。
绿彩釉下彩有两种:一种是画后上白釉,一种是画后上青黄釉。白釉绿彩的装饰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瓶、罐或壶身上任意画几笔似云霞或水波状的花纹;另一种是用小圆斑点组成各种菱形、圆形的图案或花纹。这种白釉的色调极柔和,而绿彩又极淡雅,配合在一起非常谐调,其绿彩是铜金属料烧成的。青黄釉绿彩也有两种装饰方法:比较简单的也是任意画几笔,盒盖上的纹饰就属于这类;此外是图案比较繁杂的,上面画象征性的花草或花卉纹。釉下绿彩用的是钴,蓝色很重,如果上面罩的是白釉的话,那就会显出青花瓷器的效果。
褐绿彩绘釉下彩是长沙窑装饰中最复杂的一种。制法也有两种:一种是把绘画题材应用到瓷器上,在用褐绿彩的胎上平画花鸟纹,这又是长沙窑的一项创举。另一种是在胎上先划刻花鸟的轮廓,然后在轮廓线内填褐绿彩,最后再施青釉。这在制造工序上是很繁复的,不仅要经过一般制瓷的工序,还要结合雕刻和绘画的手法。
长沙窑除釉下彩绘对中国古代陶瓷装饰有深远影响外,模塑贴花、印花、模印印花、刻花、堆花都是长沙窑装饰艺术的突出成就。模塑贴花是将纹样贴在器物腹部,饰以褐色彩斑后再烧成。模印往往是先刻划需要的花纹,制成模子。然后,再用刻有花纹的模子直接拍打在器物的坯胎上面,现出图案;或是在薄泥片上压印出花纹,然后再贴在坯胎上面,并施青釉。图案常有飞凤、飞鸟、飞雁、花蝶等等。这些图案构图简洁,线条粗细得体、均匀有力,没有繁杂多余、呆板堆砌之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沙窑器的文字作装饰,这在当时是一大创举。唐长沙窑诗文执壶,其正面草书:“人有方寸之心,必不求于名利”,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唐人墨迹流传至今的少之又少,可在许多长沙窑器物上特别是长沙窑执壶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唐人的笔迹,这对当代学者研究唐代文字甚至唐代社会生活史都是大有裨益的。
长沙窑的制瓷工艺独具特色,国内其他地方瓷窑也吸收了它的优点。四川邛崃窑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个。两个窑所烧瓷器基本上差别不大,青釉褐斑、绿斑的风格一样,在轮旋方法上也相同。但这些相同点绝不是一种巧合。一个时期里,不同地区的产品出现共同点的是很少的,特别是在轮旋和支烧方法上更是少有完全相同的,而这两个窑的巧合出现,只能说明它们之问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是善于学习的邛窑匠师对铜官器从成形轮旋以至施釉全部工序的尽量模仿,才使两窑产品的风格区别变小的。
磁州窑的釉下黑、褐彩器,也明显地受唐代长沙窑的影响。长沙窑的釉下彩画以及在器表题写诗句作装饰都为磁州窑所继承。
长沙窑瓷器远销朝鲜、日本、印尼等西亚国家,特别是在唐末、五代时期成为我国外销瓷器的大宗。
五、瓯窑
瓯窑是浙江主要瓷窑之一,唐代窑址分布于浙江的有温州、永嘉、瑞安、苍南、瓯海等地。所烧青瓷与越窑不同的是,胎为灰白或浅灰色,釉层匀净,釉色多为青绿。唐代早中期瓯窑产品的釉色呈黄或淡黄色,易剥落;釉质滋润如玉,胎釉结合紧密。制品的器类与越器相仿,但造型略有差异。晚唐时则为青色或青黄色,肃釉现象少见。制品造型多仿花、果形态,颇具轻盈秀丽之风韵,如长圆体的瓜式壶。就其制瓷的成就而言,远远超过了婺州、洪州等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六、婺州窑
唐到北宋时期,婺州窑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婺州窑是当时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婺州窑产品中青瓷的胎色较深,呈深灰或紫色,釉色青黄闪灰或泛紫,釉面有斜裂线纹,其上显露奶白色星点,是六朝以来就有的釉质特点。产品在种类与造型上多与越窑、瓯窑相似,器类有碗、盘、钵、瓶、罐等。为数较多的蟠龙瓶和多角瓶是具有特色的作品。唐代婺州窑以茶碗出名,同时较多地生产蟠龙罂和多角瓶等。蟠龙体型扁平,用宽扁形泥条堆贴而成,多数用指甲压成鳞纹。多角瓶,直口圆肩,腹部自下而上逐段弧收成级,每级按等距离装圆锥形四角,上下角成垂直。
在唐以前的瓷业中,婺州窑名列第三,仅次于越窑,可与瓯窑相媲美。其历代制品均属一般民间用瓷,产品风格实用大方,比较单一而缺少变化,器物的装饰俭朴,均为刻划花纹。但制瓷作坊较多,生产发展较快,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婺州窑系。
七、岳州窑
岳州窑的青瓷碗是饮茶良器,此外还有盘、碗、壶、罐、瓶等是主要作品。一般来说,青瓷的胎较薄,胎骨不够致密,胎色灰白,秋色以青绿为主,少有青黄同色,釉层较薄,玻璃质强,开细碎片纹,有剥釉现象,这是由于当时胎釉结合不紧所致。所烧白瓷的胎质洁白细腻,有瓷质光泽。白色釉纯正,釉面平滑光润,釉厚处闪浅水绿色,当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器类以碗为主,造型规整,底足旋削规矩,器底心满施白釉,工艺非常精细,有“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的赞美诗句。精致的白釉碗不仅作为饮茶用器,还用作乐器,《乐府杂录》就有所记述。另外,白瓷瓶、罐、壶等器的制作也相当精致。 责任编辑:小萌

来源:中国文物网-收藏-瓷器陶艺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