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掘开沉埋的历史——重识吴一峯及其艺术

                  雾重庆(中国画) 吴一峰

  近百年的历史,距离我们最近,但有意无意的遮蔽、遗忘和沉埋也最严重。山水画史的书写,也是如此。新时期以来,历史逐渐被重新认识、重新梳理,一些被尘封、被遮蔽的艺术家重新展现出他们的光辉。金城、萧俊贤、萧谦中、陈少梅、林风眠等“冷”了数十年的名字,又开始被画界、美术史界、艺术市场所熟悉。进入新世纪以来,又有一批艺术家的名字和作品浮出地平线,吴一峰就是其中一位。 
  吴一峰1928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国画系,自号“大走客”,上世纪40年代曾以艰苦卓绝的西南地区写生和创作享誉画坛。他的写生始于1931年秋,他从上海徒步到浙江天目山、富春江写生。1932年,他随黄宾虹入川并定居成都,至抗战胜利约14年间,踏遍了巴蜀的奇山怒水。1946年,他独自赴滇西,历时8个月,行程5000余里。1947年,吴一峰沿川黔公路入贵州写生。1955年,他受命到建设中的宝成线写生,历时两个多月……他一生的大量创作,几乎都是根据对景写生稿整理加工完成的。 
  吴氏的对景写生,大多用毛笔作白描式勾画,这勾画并非简略的速写,而是颇为工致的描绘——不仅构图完整,其山石、树木、建筑、人物的刻画也都具体而微,是其水墨着色作品的母式和基础。吴一峰的同窗好友陆俨少说,吴氏作品,凡“高山大野,远林平楚,江流之湍急,云雾之凄迷,以及通都大邑,关隘津梁,皆可按图索骥,指名而得”。吴氏“写实景”的追求,与新的写生观念有关,也与他接受《徐霞客游记》地理学观念的影响有特殊关系。可以说,他是把对《徐霞客游记》的审美想象、对景写生和新的空间意境的建构融为一体。也许可以用“艺术地理学的品质”来形容吴一峰山水画的这一特点。 
  吴一峰的“写实景”借鉴了西画,但主要是对景写生的方式而非具体画法的借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以古人的笔墨,写天地间实景”。其正式作品,虽有时也适当用焦点透视,但整体上还是坚持传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笔墨与色彩。 
   吴一峰献身于实景写生与创作,与黄宾虹的影响分不开。他问道于黄宾虹最勤的20年代晚期至30年代初期,正是黄宾虹致力于师法造化的时期。不过,黄宾虹最终追求的是笔墨形式的表现力与生命力,吴一峰最终追求的则是真实再现与笔墨形式的统一。 
   吴一峰的艺术被忽视和淡忘了半个多世纪。《吴一峰艺术年谱》、《吴一峰山水画集》、《吴一峰研究文集》、《一峰草堂师友书札》系列丛书的出版以及日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吴一峰百年诞辰画展”,掘开被沉埋的历史,把吴一峰重新介绍给画界和艺术史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吴一峰,一个在20世纪画史上作出了贡献的艺术家。

作者:郎绍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