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周宗岱画展

2015-07-07 17:18

《山里人家》 生宣 244×94cm 2007年

《湘东之忆》 生宣 241×69cm 2007年

《山居》 生宣 244×100cm 2011年

《宗岱游踪》 生宣 244×100cm 2012年

《秋色》 69×69cm 2007年

  展览时间:

  2015-07-08~2015-08-09

  开幕时间:

  2015-07-08 17:30

  展览城市:

  湖南

  展览地址:

  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

  主办单位:

  湖南省博物馆 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

  协办单位: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 湖南省书法家协会 湘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参展人员:

  周宗岱

  展览介绍:

思深艺妙的奇才——周宗岱的中国画

我首次看到周宗岱先生的作品,有花鸟,也有山水。两者都很出色,但面貌截然不同,前者热烈,后者宁静。前者大胆用色,面目一新,极富视觉冲力和创新精神;后者发挥笔墨、点线层叠,无不浑厚苍茫,蕴涵永恒的内美。归来后,细读他的《美辨》,发现他不仅是画家,而且远在改革开放之初,已经是很有影响的美学和书画理论的学者了。再读他的《画余随笔》,更发现他的艺术实践遍于书法、篆刻、工艺、美文、音乐和戏曲许多领域,多能兼善,令人感佩!

周宗岱笔下的花鸟和山水,似乎在艺术旨趣上大相径庭:花鸟画致力于突破创新,山水画着意于发扬传统,二者好像各有追求,其实这种似乎不同的取向,对于艺术家的心理需要,恰可互为补充,各得其宜。艺术就是人生,周宗岱的花鸟画和山水画,表现了不同的生命体验,表现了精神生活的两个方面。花鸟画是当前的,山水画是回忆的。山水画抒发的是乡情,是历史感怀,花鸟画讴歌的是生命,是时代新变。花鸟画用以开拓视觉,丰富心灵感受,山水是用以感悟内美,寻求心灵超越。

他的浓墨重彩的花鸟画,远离了对象的模拟,避免写实的趋向,也不重蹈古人的八股图式,而是在写意中注入了表现和构成,以强烈的形式感、浓郁的水墨味、苍辣的金石气,扩大了写意花鸟画的表现力,尽情讴歌了无尽时空中生命的灿烂怒放。实现了单纯而丰富,浓艳而不俗,灿烂夺目而厚重老辣,新鲜响亮而富于光感,酣畅淋漓而气势磅礴。浓艳的色彩、饱满的情绪、浓烈的激情,旺盛的活力,已经在充沛写意精神的熔铸下,化为一种诉诸视觉的精神张力。

他的山水画,画的是胸中丘壑,来源于祖国山河,主要是湖湘风光,没有北方的高山大川,而多湖湘的崇山幽壑,“湖山碧绿兮湘水潺湲”,这里有他难忘的童年之梦,有他落拓江湖的往日游踪。他说:“画画是念旧,人总是念旧的。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总想回去看看。”又题画道:“余获释之后,曾以对人画像为业,浪迹于连云、暮阜诸山间,复更下瓮江、汨罗,前后两年之久,今老耄矣,无尽湖山犹来梦里。”从中可见,他的山水画艺术境界,尽管思入天地,却一直没有离开浓郁的乡情。

周宗岱的山水画,在把自然变为艺术的造境中,高度重视笔墨的作用,但对古人的笔墨,师其心而不师其迹,既不看成不变的模式,也不当作创新的羁绊。他既把笔墨视为构成丘壑图式的生命细胞,又把笔墨看成自具审美价值的点线交响。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个性化的笔墨,遵从着书法点画美的法则,由帖而碑地注入金石气味,以多力、丰筋、苍老、圆劲、厚重、古朴的笔法,驾驭着山水画中的勾勒、皴擦和点染。正是丘壑与笔墨间的又离又合,共同实现着山水画像书法一样的“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甚至表现精神境界的作用。

起伏跌宕的境遇,自学国画的道路,多才多艺的实践,还有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都使周宗岱对中国文化的精髓,对中国书画的奥妙,具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正因为如此,他的花鸟画和山水画,虽然各有千秋,但也有共同特点,这种特点概括地说,就是中国精神、中国方式与中国味道。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中国精神是开放的,这种中国方式是发展的,这种中国味道是多样的。具体而言,他的花鸟画和山水画,无一不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陶融。不仅仅是艺术,更是文化,而且熔铸了哲理、文心、诗魂与书骨。

在周宗岱的画中,所谓哲理,就是坚持“图画非只艺行,诚当与易象同体”的高度,既天人合一,技进乎道,又自觉实现图式、笔墨与布局中各种对立因素的辩证统一有机综合。所谓文心,就是重视艺术生命的文化蒙养,表现为重视主观表现的写意精神。所谓书骨,就是把书法点线结构的抽象表现能力引入绘画,特别是以碑学兴起后书法的金石书法入画,使之成为国画艺术语言的核心。所谓诗魂,就是追求情景交融,就是追求余音绕梁的象外意,在他的花鸟画中,是通过审美感受表现精神的自由,在山水画中是构筑境界求得精神的安顿。

周宗岱的中国画,早已取得突出的成就,如今仍在积极探索,据说他考虑在山水画里再融汇些西画的因素,也打算尝试另一种泼彩的面目。然而,仅就以前的创作而言,无论是创新意识更浓的花鸟,还是传统神髓更厚的山水,他的艺术都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平,具有很少人具备的继承性与开拓性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又建筑在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入理解与切实把握上,因此可以相信,不仅他的中国画还会有新的飞跃,并且他的思想和艺术也会对有志于中国画传承和开拓的后来者提供宝贵的启示。

薛永年/文

来源:雅昌艺术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