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他在故宫修文物: 用一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2018-01-26 11:49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豆瓣评分是9.3,自2016年上映以来热度不减,它不但极大调动了人们对文物修复这种“高冷技艺”的兴趣,而且把温文尔雅的钟表修复师王津等人,捧成了“全民男神”,更甚者,大批毕业生纷纷前来应聘,表示要组团做“扫地僧”。

仅2016年当年,就有近2万人向故宫投简历,“《我在故宫修文物》简直成了一则招聘广告”,导演萧寒曾爆料。而作为导演本身,他也直言选题被故宫选中,本就是一件超“燃”的事,在2017年底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导演大师班上,萧寒回忆说:“突然央视跟我们说,需要一个故宫的纪录片,你们拍修复师的选题被选中了,我们非常兴奋,觉得被翻了牌子了,然后就屁颠屁颠去了。”

究竟是什么打动了大家的心?

答案也许可以用木心先生的那首诗来解释: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我们如今已经被欲望和无明推动得无法停下,在不停追逐和得到的轮回中,身心疲惫,这时突然发现有另一群人,一直在以清醒的、节制的、敬畏而谦恭的姿态,以一生来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他们为什么能做到?我们是不是忘记了自己最初的坚持?

从1977年开始,王津就来故宫上班了,他上班前在各屋转了转,当时钟表组人最少,拉一个帘子防西晒,暗暗的房子里就一个师傅,“跟师傅聊了聊天,给开了两个钟表,问喜不喜欢这一类的,我说喜欢,他说那你就回家等着。后来就来这屋了。”钟表修复工艺是故宫唯一延续没有断层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钟表是实用器,需要持续维护,甚至当溥仪被赶出宫时,钟表匠人都还被留在紫禁城内。王津和他的徒弟亓昊楠就是钟表的第三代和第四代修复师。

“修文物是和古人对话,他们那么说,我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但的确感觉到跟历代修复过它的工匠有交流,你打开一个钟,你能感觉到有的修得很敷衍,有的做得非常细。这人手艺怎样,活糙活细,有感觉。修好一个特别复杂的东西的心情?原来你不知道它怎么样,修好恢复功能,看到它的表演原来是这样,心里挺有成就感。别人知不知道谁修的无所谓。”

这就是他们打动人心的地方——安静地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而更打动人的地方是——他们觉得,别人知不知道谁修的,并无所谓。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潘玮倩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