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徽墨,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相传,墨为西周年间歙人邢夷所首创,而古法油烟墨则始于
宋朝的张遇,他用云苏子、云黑豆、云花生油所制,并以“供御墨”而闻名于世。而今日,我们将探寻一种古老的制墨手法——古法烧制徽墨,来认识“古法油烟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旌德县春林胡开文古艺墨厂创始人汪春林。


汪春林,祖籍绩溪,1961年1月生于绩溪制墨世家,从15岁开始利用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在墨厂跟随父亲学艺(学习徽墨制作)。992年自创安徽省旌德县春林胡开文古艺墨厂,1998年独立恢复“古法灯盏碗烟”炼烟法,并于2011年成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法油烟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一豆灯火,一缕青烟,覆碗收烟,集烟制墨……”,说的即是古法油烟墨的制作过程。胡开文古艺墨厂生产的古法油烟墨是在历代制墨名家配方和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原古炼烟法即灯盏碗烟,用桐油、猪油、生漆通过灯草燃烧。汪春林告诉记者:烧烟是依据古法制作徽墨的第一道工序。灯油以桐油、猪油、生漆为原料,通过灯草燃烧,用碗覆盖在油灯上收集油烟,汪春林称其为“灯盏碗烟”。

汪春林介绍说:“烧烟的房间需要密封,不可透风,否则油烟被风吹散,难以收集。油烟难收,烟墨难集。蚕豆大的灯火,袅袅烧出一缕浅浅的油烟,用碗收集其烟,可以想见收烟之难。”这就是汪春林依据古法,手工收集油烟制墨的独到之处。他独家制作徽墨的配方和技术,传承和恢复了唐宋以来的制墨工艺。同时他还独创了古艺印泥,应各界书画家篆刻家的要求,汪春林严格按传统古法,选用优质艾绒、特级朱砂和多年久经晒炼的蓖麻油,再加上多种珍贵辅料,以现代管理生产技术,成功炼制一系列色泽古雅,印文厚重,浸水不褪,夏不渗油,冬不凝固的印泥,一推出便受广大书画家及篆刻家的欢迎。

古艺徽墨因其制艺神奇,材料昂贵,工序繁复,劳神费时,且在高温、脏累下作业,难以大量生产等因素,其价格堪比黄金,并有“陈墨如宝”之说。汪春林和他的“灯盏碗烟”制墨厂也因其独特的徽墨工艺声名远播。但由于古法徽墨是纯手工制作,年产量不足5吨。其生产环境苦、工作强度大和制墨工匠后继乏人,古法徽墨生产前景不容乐观。汪春林表示,“尽管古法徽墨、印泥深受欢迎,但苦于受场地、传承人等因素的制约使我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希望有关部门对我们传统的徽墨制作再多些重视、关心与支持。”

作为国内目前唯一的“灯盏碗烟”的继承和捍卫者,汪春林倾其所有传承与创新国内唯一的保存完整、传承有序的以“灯盏碗烟”炼油法令人心存敬畏,持之以恒、坚持不渝,这就是他心中的匠心精神。

感动之余,各位看官的福利来了!本专场甄选出汪春林从业多年来的代表作,包含了传统古法印泥以及几乎所有品类墨中的顶尖产品共计18种,六十余年的家族制墨传承,纯手工制作,每一件都尽到一丝不苟。不仅是书画创作的必备佳品,更是值得收藏的重要门类。
欢迎点击“
黑与红的碰撞—汪春林古法徽墨印泥专场”进入专场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