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公众与考古的距离有多远

2018-05-04 01:35

  5月2日,“河南考古”官方微博晒出的三维扫描汉墓现场,已经引来数万网友关注;此前,该微博实时直播汉代陶仓发掘,陶仓盛放的是两千年前的大米和小米,更是吸引了18万网友参与讨论……如今,线上、线下多种形式跟公众互动已成我省文博界常态。

  “为什么考古现场的土层上要画一条一条的线?”“挖了一堆破陶片、几段道路的考古,究竟有啥意义?”……4月22日,在河南博物院举办的“2017年度河南考古新发现公众报告会”现场,观众的提问让报告会的严肃气氛顿时变得轻松起来。

  河南作为文物考古大省,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总数已达45项,位居全国首位。其中不少项目一面世便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兴趣。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表示,考古工作目的就是保护地下文物,保存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和记忆,使民众共享文物保护成果。举办此次公众考古报告会,就是为了让考古走近公众,希望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国内不少考古项目都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及时发布考古新发现信息或直播考古现场,或让公众走进发掘现场。以往神秘的考古学,正在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而其间蕴含的文化密码,也正待大家一同破解。

  在公众考古方面,我省文物考古系统先行先试。早在2016年12月,首次试水官方微博直播考古发掘过程——历时约20天微博直播了信阳城阳城址战国楚墓考古发掘。随后不久,新郑郑国三号车马坑公众考古启动,这在河南考古界也属首次,不少市民走进现场近距离体验了考古的乐趣。如今,“河南考古”微博直播考古发掘、文物修复等已成常态。

  “这些崭新的传播形式普及了文物保护知识,增强了公众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河南考古”微博平台负责人周立刚博士说,“让文物活起来,让考古成果回馈社会,已经成为考古行业的共识。在信息时代,要实现这一目标,新媒体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公众参与文物保护和考古活动的意愿日趋强烈。“为此,我省已将‘中原考古博物院’建设项目纳入‘十三五’规划,建成之后将考古历史、技术、方法、成果等通过参观形式公开,让考古活动实现真正的公众化。”田凯透露。②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