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冬至知多少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二、汉代冬至
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文献《淮南子·天文训》。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汉代前未见冬至过节日风俗的文字记载。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冬节盛于唐宋。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明、清两代的冬至日,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谓“冬至郊天”。民间在这一期间同样有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故而冬至才被称为“小年”。
三、汉代乐器
在汉代,祭祀宴饮之中,乐舞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营造欢乐喜庆的氛围。汉代人们善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通过歌舞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也是汉代歌舞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汉画像石、汉俑中的图像就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器乐的合奏与伴奏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在民间音乐文化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歌、舞、百戏共同构成的宏大场面中,器乐演奏为更好地表现乐舞百戏,烘托气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汉代是中国乐器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继承、创新和引进等多种发展途径下,我国乐器在此阶段出现了第一个高潮。近年来,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关于汉代的乐器资料时有发现,不断丰富和充实着汉代乐器的宝库。
陶俑和汉画像石中主要的乐器有吹奏乐器,如埙、排箫、笙、笛等;弦乐器,如琴、瑟、箜篌等;打击乐器,如建鼓、鼗鼓、筑、节等。
汉代乐器共分为打击乐器、管乐器和弦乐器。打击乐器多以编钟、编磬、建鼓等乐器组成,虽然在宫廷雅乐中还不可或缺,但至汉代已走向衰弱。管乐器中包括竽、笙、箍等,至汉代在构造上继续有所改进,弦乐器包括瑟、琴、筝等,东汉时琵琶由西域传入我国。汉代开始琵琶类乐器使用了平均律,且急速发展,鼓吹乐也以一独立的重要音乐形式出现,古琴独奏技术也慢慢地向前发展。
而在打击乐器中,编钟编磬的出现非常早,在原始社会中都有磬的出现了。西汉前期,山东章丘洛庄汉墓K14和广州象岗南越王墓东耳室出土两套完整的编钟,都是实用器,其中有先秦编钟优越的双音性能,造型延续了秦钟,腹鼓而双铣内敛。然而,钟磬之音远离甜俗,难以引起权贵的共鸣,他们更喜丝竹管弦之音,因而在汉代后期,贵族墓中出土的编钟编磬大多为明器编钟编磬、铅钟、木磬等,实用器不常见。西汉晚期为宗庙演奏“嘉至”乐的钟、磬尚有存世者,仅有马王堆3号汉墓中发现了两套悬钟、磬与簴(挂钟磬的架子上的立柱)的木质模型。是以,双音钟在西汉末年已经在乐坛上步入尾声了,东汉基本就更少见了。
四、阳陵编钟编磬
在汉阳陵东区的大臣陪葬墓中出土了一套九件大小不一的灰陶钮钟和32件石磬。
这些钮钟泥质灰陶,形制相同。作合瓦状,钟顶部有一个长方形竖环钮,用来悬挂,舞部平整,钲部有枚,为汉代陪葬用品,象征礼乐器。器型基本完整。
石磬,东区陪葬墓出土,共计32件,青石质,弧底五边型磬,具有底边上凹、股二鼓三、磬背有140 度左右的倨句、鼓边 / 股边 / 鼓博 / 股博都大致呈直线的特点,是东周以后的典型磬制,并且在西汉早期得以延续。
参考资料: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乐器篇Ⅰ
资料整理:程艳妮 贾子钰
作者:汉阳陵博物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