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四川铜币,是晚清和北洋时期四川省地方政权铸造的货币。由于川省银铜矿缺乏,加之辛亥革命以后军阀割据,致使中央政府《币制条例》关于铜币之原料比例、铜币面额的规定没有严格遵守,四川铜币发行量十分巨大,致使物价虚高、影响经济发展。四川铜币,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开铸,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一月法币开始流通才逐渐退出流通领域。辛亥革命以后,四川大汉军政府于1912年4月废止大清铜币模板,改铸“汉”字铜元,有当10文、20文、50文三种面额。1913年,增铸当100文、200文的铜币。1913年5月,重庆铜元局建成开工,均仿成都厂模式。
而此钱币“军政府造四川铜币”,正面文字为四川铜币四字,中间饰有海棠花纹,上缘书“军政府造”四字,下缘为当制钱一百文,标明了币值。左右各饰一朵花星纹。背面中央有一个圈,圈中书以一个篆文“汉”字。圈外环绕有十八个小圈,代表当时十八个省份,十八个圈围绕“汉”字,寓意十八省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而战斗。
军政府造四川铜币流通范围较窄,由于这个原因,接触川洋的人比较少,研究者更少。但这并不表示川洋的研究价值和市场价值不高,向来经济规律和收藏首要以“物以稀为贵”定律为标准。作为特殊历史时期、地方政权的特殊货币,军政府货币具有军用货币和民用货币的双重职能,是历史的产物,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是历史的见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