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上方“文化艺术出版社” 关注我们
从“工匠”到“艺术家”的转变
“舞台美术”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通常指的是戏剧演出的美术设计与制作,与戏剧表演、戏剧导演、戏剧文学等共同被认为是戏剧演出艺术的基本元素和戏剧学学科的主要分支学科。表演学科被认为是戏剧演出的中心,而舞台美术(包括演出空间和人物造型等)在近现代发展初期仅仅有着装饰工匠的身份定位;20世纪初的实验戏剧推动了舞台美术学科的重要发展,即从“工匠”身份到“艺术家”身份的自我认知所带来的观念性发展;而捷克舞美大师斯沃博达(Josef Svoboda,1920—2002)在20世纪80年代主张的概念Scenography 则显示了舞台美术的学科意识强化以及知识体系的系统化追求;而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大量跨学科创作实践,更进一步促进了舞台美术学科对于戏剧本体以及视觉艺术内涵的思考与探索。
20世纪以来,新戏剧观念和新戏剧流派的兴起对剧场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探索性、实验性的演出向更加变化的演剧形式和空间形式发展,全面影响了当代演出空间观念,在戏剧艺术以及舞台美术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科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
戏剧视觉形态本体对舞台美术学科的影响
一般来说,所有类型的剧场即演出空间,均基本以观众区和表演区的二元关系来构建空间形态,而演出空间的概念是以往剧场概念的拓展,这也是当今演剧艺术概念更广义外延的体现,必然会对舞台美术学科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更加注重戏剧视觉形态本体。
舞台美术学科须与整体的“戏剧学”学科保持基本共识:首先,戏剧是兼容性很强的艺术形式,视听艺术、造型艺术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其独特的观演关系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重接受、重反馈、重交流,强调欣赏者的积极反应;最后,传统的、新兴的造型艺术及其技术手段都可以为舞台美术所用。
关于舞台美术设计的概念
舞台美术设计(简称“舞台设计”)是以戏剧综合艺术参与者的身份和方式,以剧场等演出空间为创作中心,为戏剧演出整体做包括演出空间和角色造型等方面在内的视觉设计与呈现。而具体到“舞台设计”方向(即专业),其工作范围则主要以演出空间的视觉设计与呈现为主。在欧洲,舞台设计曾经有过这样的名称:舞台装饰(英语:stage decoration,简称 decoration ;法语:décoration,缩写 décor),布景设计(scence design),布景设计(set design),舞台设计(stage design),舞台美术(scenography)等。伴随着西方戏剧这一舶来品而来的这个概念,如今以“舞台美术设计”(简称“舞台设计”)为专业领域所接受和使用。
舞台设计的创作流程
舞台设计的创作是戏剧演出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创作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本的研究、观演关系与剧场空间构建,而舞台设计的视觉意涵与风格呈现是贯穿在这一过程始终的。
舞台设计的创作流程要注重两方面:舞台设计既是艺术创作,又具有功能性设计的要求,即为演员的表演行动提供物理条件支撑;创作与制作呈现是完整一体的过程。戏剧演出是二度创作,即以导演为工作中心的团队集体创作,因此,舞台设计者的创作是在与导演的密切合作,不断交流、磨合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寻求共识的。
舞台设计者传统的基本工作方法是手工绘制设计图、制作图并制作模型,这些工作方式有着久远的历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也极大地影响了舞台美术领域的创作与实践;手工绘制在很多情况下被运用专业软件的数码绘图替代,甚至模型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数码技术辅助实施制作。
(滑动观看)
综合来说,在创作实践中可采用以下流程:
1.绘制草图、简单效果图(手绘、平面软件均可),重点为构思、创意。
2.制作草模型,构架观演关系、基本舞台空间,确定基础造型与材料。
3.同步进行正式手工模型制作和数码三维模型制作,在手工模型上重点推敲空间、造型与材料,在数码三维模型上重点推敲与灯光设计的合作。
4.完成手工模型,完成数码化分场效果图(必要的话可包括动态演示)及数码化制作图。
学生作业展示:情境练习、空间材料练习、人物练习
情境练习
图中作为民国改良样式商铺建筑的山墙,已经在现实生活中被胡乱贴上了小广告,现代感十足的咖啡馆、酒吧标牌生硬地镶嵌进老旧的墙体,与一杆欧式路灯左右呼应;墙角下是废弃的砖、沙等建筑施工残留物,简易砌筑的小花坛与其中稀疏、半蔫的花草一起尴尬地存在着;由地下而来的地埋电路管子破土而出,分出一大簇支线盘曲在墙体上并随性地绕挂在垛头;有线电缆盒和几个分电表盒子大大咧咧地嵌挂在墙体上,这些由地下而来的现代生活的“神经”,将支撑这些古建生活区的运行。如果说上一个作业还显示出一种历史与现实的映照的话,那么这个作业场景则含蓄地表达出了鲜明的新老文化冲突。
空间材料练习
通过棉花的自然状态和造型状态构造了空间。下部是平铺的、模仿云的棉花,呈现出自然状态,处于既是棉花又有云的视觉效果的状态;一个白色的、冥思表情的人脑袋半掩其中;空间的中部到上部,是逐渐形成的、造型明确的小云朵和大云朵,最终在上部形成覆盖满的连片云层。习作者试图表达一个人类主观世界的生成、抽象逻辑具象化的过程。棉花材料的加工运用,通过上下部分的视觉联系营造了紧致的空间构成感。
基本空间结构为两个局部交叉的矩形框架和70多把椅子的组合;同样采用了中性化工业材质感觉的基础材料,除中间一把椅子为蓝色外,其余椅子及框架均为同一种红色;姿态各异、看似杂乱混放的椅子蔓延开去,直观地揭示了群体行为难以回避的杂乱以及源于“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冲突。而中部突兀存在的一把蓝色椅子则在一堆红色形体中以“激 变”的方式揭示了戏剧性。作业整体的中性化材质强化了这一观念性的表达。
人物练习
图中选取的人物是法国当代作家阿尔芒 · 拉努(1913 — 1983)于1954年写的人物传记《左拉》的主人公——法国19世纪著名自然主义作家左拉。场景空间为左拉穷困潦倒之时在巴黎住的一栋破旧房子的阁楼内景,习作者在研究了传记和其他间接资料后,以铁架床、沙发、上面放着鹅毛笔和书本的简易书桌、小书橱等构建了内景环境空间,左侧以截取手法设置半扇木质阁楼棚顶,后景设置了几根当时巴黎典型的、与建筑山墙合为一体的矩形烟囱管道;灰暗的色彩、写实的造型和细节,尤其是杂乱堆放、四处都是的书籍,将左拉严谨认真、以科学精神投身文学创作的状态表现了出来。
现当代演出的类型,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出现了对于剧场艺术的新探索、新实践,但基本形态依然延续着剧场艺术的传统,比如户外场地演出、室内剧场演出、广场演出、多功能空间演出等,均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既呈现出新时代的面貌,又焕发着古老的剧场艺术的深厚底蕴和神秘魅力。因此,尽管在具体实践中舞台设计者要面对很多“泛戏剧”演出形式,但作为把握本质、系统完整的专业学习与研究,当今舞台美术专业领域的教学,依然坚持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戏剧观为基本理念。
想了解更多舞台美术设计知识及原创作品,请扫描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孙大庆老师著作“中央戏剧学院教材”《舞台美术设计基础》。
《舞台美术设计基础》是集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设计专业几十年教学传统和当代教学经验,有独到见解的一本好教材。充分显示出重视扎实基础、实践能力养成的教学传统,其中不乏大量国内首创的教学方法,如成体系的元素分解类基础练习,与美术学、设计学、建筑学等相近学科的交叉教学研究等,以及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优化的教学方式、优化课程内容。总体而言,这本教材避免了过于偏重理论性、流于简单通识性、囿于历史局限性和夹杂舞台美术史论、技术类课程(史论与技术类课程均已独立成另外若干门课程)相关内容的常见问题,是一本有国际视野、立足时代、涉及细分面广、能够取得共识性的教材,具备中央戏剧学院教学特点、能够体现中国舞台美术教学优势,将作为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五个年级舞台设计专业的专业教学用教材使用。此书突出的一个特色优点,便是能够从戏剧学的宏观视野考量舞台美术的教学与课程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舞台美术设计师作为戏剧综合艺术的“杂家”培养特点,注重舞美专业与表导演、戏剧文学等专业的融通学习,注重舞台美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的养成与训练,注意回避个人主观个性化观点。其中“非常规演出场所”“中国戏曲舞台设计”“歌剧等的舞台设计”“戏剧经典与舞台设计风格”等几个章节,充分体现出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的鲜明教学特点。书中大量的学生舞台设计习作选图准确,符合每一个阶段性教学要求,例举准确、具备很强的说服性。
作者简介
孙大庆,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戏剧》学报社社长、主编,现任国际舞台美术组织教育委员会中国委员,国际舞台美术学生作品交流中心主席。199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曾任舞台美术系主任、舞台设计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舞台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学术研究和舞台美术设计实践;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第三版)“剧场”分支主编等,以及话剧、戏曲、歌剧、木偶剧等演出艺术的舞台美术设计;曾获第八届中国戏剧文化奖话剧“舞美金狮奖”、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佳舞台美术奖”、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学会奖”等国内重要个人专业奖项,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等教育教学奖项;设计作品被收录在国际、国内权威专辑如《世界舞台美术1990—2005》《中国舞台美术1983—1999》《中国舞台美术2000 —2010》《中国舞台美术百人作品精选》《2011北京舞台美术设计邀请展》《2015北京舞台美术设计邀请展》等。
文化艺术出版社公众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