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编者按] 翰高岩彩艺术馆《典藏》展开展以来,社会各界观者络绎不绝。尤其是青年岩彩艺术家,在前辈岩彩经典原作面前感慨万千。欣赏经典~让他们带领我们……
朱进岩彩作品《老二 40》 38×46cm 2010
朱进岩彩作品《老二》 50×60cm 2012
语言
语言无处不在。用语言交谈、用语言沉默,我们用各种语言以各种方式言说。
朱进岩彩作品《风景》 50×60cm 2008
在“典藏”展览中,再次读到朱老师的原作,我又想起画毕业创作时老师的话:要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当时很茫然:该怎样做呢?这是一个不大能给出具体答案的问题,过于确切的解释似乎只能导向片面、固定和僵化的方向。我翻出所有能找到的朱老师的作品和手稿,试图从老师各时期的作品中琢磨出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蛛丝马迹”。然而,没有任何结论,令人困惑。
朱进岩彩作品《风景》 200×400cm 2011
语言是贴近艺术家本质的。展厅中朱老师的作品,在他的一隅空间里悄无声息地开启世界。有世间百态的人物,诙谐轻松中带着些许耐人寻味的表情,像是我们熟悉的某甲、某乙或我们自己;大幅的风景,来自于真实的自然,却在比现实更有意味的空间诗意地展开;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鱼,竟兀自有着各自的神情样貌和情绪。土质材料的运用恰到好处,使得画面在一种朴拙、自然、厚重的气息中透着清澈与澄明。老师对于生命的理解、对待生活的态度,老师个性中的洒脱与自在,都在他的作品中无遗显现。来自艺术家自身的信息,变为一种“可见”,归隐于作品中的物、质与世界。艺术创作永远不是在完成一种既有的东西,语言,恰恰来自于迥异于其他个体的我们自身。当语言涌现,遂成为艺术家诗意栖居的“家”。
朱进岩彩作品《大鱼 4》 200×300cm 2016
朱进岩彩作品《鱼》 50×60cm 1999
毕业后,带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我固执地继续着。朱老师不厌其烦地给我提示与指导,亦不忘适时的鼓励。大概是在等待我自身的觉醒吧,老师会提供观点,却从不给出任何具体的办法和答案,这让我得以在积极的状态下独立思考。而独立之思,正来自于每个独特个体精神深处最为真切的灵魂。自由自在地生发,自由自在地迷失,自由自在地抵达未知又重归原处,不确定的、真诚的、倔强的、恣意的、笨拙的,是我在这个阶段找到的关于艺术创作最为鲜活生动的状态。“在通往语言的途中”,有一个清静的缘起,似乎不必思量它的结果。或许,本没有这样一个“途中”。
李玙君
2021年1月10日
#李玙君 个人简历
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研究生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结业于上海美院岩彩绘画工作室岩彩创作高研班
现任教于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主要参展:
2020年:“水渡河国际艺术节•中国当代岩彩绘画艺术作品展”,长沙师范学院美术馆,长沙
2019年:“水渡河国际艺术节•湖南当代艺术作品展”,长沙师范学院美术馆,长沙
2019年:“溯源重生——当代岩彩绘画创作展”,宝龙艺术中心,上海
2018年:“溯源重生——岩彩绘画课程体系实践轨迹展”,刘海粟美术馆,上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