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无问西东——中国音乐家的探索与突破

☝点击上方“文化艺术出版社” 关注我们

                陈其钢 - 京剧瞬间.mp3               来自文化艺术出版社                                                                                                                                                                                         10:11                                                      


图片


众所周知,舞阳贾湖骨笛的出现将中国音乐史推进至9000年前,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述说着另一角度的华夏文明的发展。黄翔鹏先生曾说:“传统是一条河流。”这条河流之所以可以奔涌向前,是因为它流经每个时代都会被赋予新的生命力,使它保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身的张力与凝聚力。音乐艺术更是这条河流中重要的支流,它是中国历史在另一层面的记录与刻画。支流中每一颗水珠、每一粒沙石都是音乐符号跨越时空的积淀。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礼制、中国传统审美都是分割不开的。



近年来,在国家提倡传统文化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将眼光投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中来,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开始关注中国音乐之路该往何处走?如何在音乐中体现中国特色,这是新时期音乐学者们努力探寻的答案。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新一代艺术家的责任与追求,对中国传统音乐素材的提炼与运用是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任务,也是作曲家们家国情怀的深刻体现。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素材如何在世界音乐形式的冲击下换发新的魅力,已经有很多作曲家与音乐学者交出了答卷。下面,让我们跟随几位作曲家来看看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陈其钢,在创作的《京剧瞬间》中选用了中国传统京剧中的声腔来作为其作品的主题。这段主题本身灵活性较大,通过作者对它的发展与变奏,便形成了独具中国五声色彩的钢琴音乐作品,传统京剧音乐的特色在瞬间被展现出来。这是作曲家对传统音乐主题的运用与发展。



当然,作曲家们除了对主题进行处理使之变化之外,还会对民族乐器的运用进行独特的编排与配置,使它们成为中国音乐真正的载体,为传统音乐发声。百年前,刘天华创办“国乐改进社”,在二胡中加入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并开始将钢琴作为二胡的伴奏。从那时起,中国的传统乐器也开始变革,从乐器本体到乐队配置越来越丰富,用于独奏的乐器也开始向合奏发展。当今,能将中国配器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当谭盾先生莫属,他在作品《西北组曲》中,充分利用了独奏乐器的技巧、音色,以及民族管弦乐队复调、织体的手法。谭盾先生还加入独具西北特色的打击乐,甚至还包括对人声的开发,即兴演奏等,将西北音乐粗狂豪放、刚劲激昂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旋律与乐器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就像京胡的声音就代表戏曲的开场,唢呐的声音就代表红白喜事。这些在中国人的身体中早就形成了特定的听觉习惯,所以只有传统乐器才能表现出传统的中国音乐,就像习惯了十二平均律的人听不惯五声音阶一样,就像新疆音乐“钢琴缝中的音”一样。



在今天,不知是否还会有人认为中国音乐是单声部的旋律发展,不像西方音乐有复调、有织体,是多线条的音乐。其实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一直存在多声现象,“当多数人在一起演奏(唱)时,大家会遵照一些长期以来形成的约定俗成的方式进行组合,产生多声的效果。”民间多声音乐的组合本身具有随意性、灵活性,当作曲家们在对多声织体素材的创作过程中,有意的增强了传统多声的特色,使传统音乐的风格更加突出,也让更多人体会到我们自己的多声色彩。


中国传统音乐是一部宏伟的著作,从音乐分类来说,它有民歌、舞蹈音乐、戏曲、说唱、器乐等多种形式;从乐器分类来说,它有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八音法;从乐律学研究来说,它有三分损益法、荀勖笛律、京房六十律、朱载堉十二平均律等,而且朱载堉十二平均律的出现比西方早了百年。中国传统音乐表象的背后,有文献记录、有“活态”遗存、有仪式承载、有考古实证、有曲谱、有乐器、有乐律、有调式。中国传统音乐在其发展中借鉴了丰富的新形式,作曲家与音乐学家正是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前提下讲好中国故事。中国音乐它将是一部“无终的旋律”,它更会在世界的舞台上继续长存并发出闪耀的光芒。



赵冬梅,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致力于中国民族旋律学、中国当代音乐传统元素、传统曲式的研究与教学。


《无问西东——赵冬梅音乐研究文集》收录她近几年的研究力作,在如何把握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道路上,赵冬梅老师有着独特的见解,并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发展努力实践。



她的导师李西安先先生曾说:“我愿在八千公尺设下自己的帐篷,为最后攀登到顶峰的人,铺下几块小小的石子”。这是新时代音乐学者们的音乐情怀,也是中国特色音乐之路的奠基者们自觉的使命感。正因为他们的付出与坚守,中国传统音乐才能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冲击下屹立不倒,在理论与实践的并举下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最后,作为一名音乐史学的后辈,很荣幸在前辈们的努力中看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原生态及新光彩,无论是以杨荫浏先生、黄翔鹏先生为先驱的中国音乐话语体系的理论建设的研究成果,还是传统音乐的“活态”遗存与新用,都离不开前辈学者的付出。相信在老师们的指引下会有越来越多的音乐人走出“大峡谷”,把中国音乐展现在世界的眼前。

文化艺术出版社公众号

点击下方链接,购买
无问西东——赵冬梅音乐研究文集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