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蔡亮先生离开我们已15个年头。中国美院油画系每一回举办大型活动,当美院的老师们每一次相聚在一起,大家都常常想起他。
对蔡亮先生的追怀,对于我们来说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个在于学画的早期,《延安火炬》、《钢墙铁壁》等一批经典绘画对我们的养育,那构成了我们一代人共同的艺术童年。今天,我们已年过半百,但回溯童年的记忆,在对艺术的最早的向往中,深植着对蔡亮那一代先生们的深深依恋。另一个原因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蔡老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那种真切的音容笑貌,那份被岁月洗去铅华的朴素纯真的神情,深深地镌入我们的生命记忆中。
在蔡老的身上,维系着20世纪中国美术最重要的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革命历史题材的绘画。革命历史画一方面反映重大的民族革命和解放的历史事件,我们借此切近一个个历史的真相;另一方面记载着绘画者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的感情,我们借此切近人性隐秘的深处,窥视民族的深刻的心灵踪迹。蔡亮的名字是与20世纪革命历史画捆绑在一起的。他的《延安火炬》代表了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的一个高峰,通过它,我们与那遥远的斗争历史更为接近,与感动人心的油画艺术更为接近。
另一个维度是关于农民的绘画。中国是农业大国,谁画好了农民,谁就拥有了最广大的观众,谁就赢得了艺术的民心。蔡老在黄土地上20多年,坚持写生。蔡老与陕北的农民相对着,与这些苍莽高原上的汉子们相对着,与高原上的真实境域相对着,记写亲身所见。在当年,我们这一代人几乎是通过蔡老的素描来认识北方农民的。这也就是说,蔡老的素描塑造了一个时代的一片土地上的农民肖像。
值得我们用心静思的是,蔡亮是在生命的低谷之中,是在艺术青春受了不公平待遇之时,开始了这些创作的。这使得他的创作活动非同常人,这里边有一种生命沉重的纠结。蔡亮艺术创作的光华,不仅在于他对艺术语言的过人的敏感和理解,而且在于他将现实的政治遭遇转化为新的生存体验,转化为向着红色历史的追怀,并从中获得的个人的生存救赎和生命塑造。伽达默尔说:“只要某些东西不仅仅被经历,而且其所经历的存在获得一个使自身具有永久意义的铸造,那么这些东西即成体验。”在蔡老的创作中,在蔡老的农民写生中,我们都深深感受到了蔡老本人的某种表情,某种“自身具有永久意义的铸造”。蔡亮的艺术是我们贴近革命斗争的历史,贴近苍莽高原上的农民的重要维度;但在那艺术的深处,蕴含着中国艺术家不可磨灭的履历与痕迹,蕴含着20世纪美术史最曲折婉转的篇章。蔡老将他对生活的敏感、智慧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注入他的绘画之中,此画此情,持续地感动着我们。
20世纪80年代中期,蔡老赴法国巴黎进行艺术考察,为中国美院的国际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85年,他参与引进西方的壁挂艺术,为介绍万曼来中国和中国美院万曼壁挂研究所的创立及其早期的辉煌成就做了重要工作。90年代初,他又介绍司徒立来杭,开创了具象表现绘画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长期合作。今天,每当这些事业有所成就之时,我们都会想起那些奠基和引路的人们。
在这里,我们尤其要向蔡老艺术事业的合作者、生命旅途的伴侣张自先生致以深深的敬意。当年,她义无返顾地跟随蔡老到了陕西(1955年蔡亮被分配到中国美协西安分会从事美术创作---编者注);55年后她又坚定地全力地为蔡老操办这个大型回顾展。我们曾经提议举办两人的合展,张老师坚决不同意。她把她整颗心都献给了蔡老,献给了这段不凡的合作和爱情。
追怀,是一回心灵的巡游,它将逝者与生者、历史与当下、远逝与近在串联在一起,我们将藉此领受精神的洗礼,去与一代中国杰出艺术家的心灵真诚相对。
作者:许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