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通于群籍,始变古文,别创新体。陕西是周代和秦朝的发祥、兴盛之地,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那时涌现的大篆书体,则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瑰宝,这便为传承大篆文化的当代著名大篆书法家——窦德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之源。
窦德盛早年家居与咸阳文庙、博物馆相邻,在童年嬉戏之时,慑服于金石文字和古建筑上篆书图画般的线条和古拙的气韵,他常常站在青铜器、石雕和碑刻前流连忘返,后在父辈影响下开始“舞文弄墨”。没有钱买笔墨,他就用木棒作笔,以泥浆为墨,练书法学画画。这种不寻常的“摹练”,为他奠定了悬肘临池的基本功,造就了他以书写巨制大篆为主的艺术优势。
窦德盛书法“四体”皆宜,尤以大篆享誉书坛。他认为:“大篆是我们祖先用书写表达思想的最初形式,是我们祖先朴实又自在的艺术创造,其象形、会意等创造形式,其‘铁线’、‘玉著’形成的效果,不但具有笔画构造美也具有图画美,其书品呈现出一种原始自然而又古意盎然、别具创意的美,给人以任何书体都无可企及的身心愉悦。”也许,正因如此,才使窦德盛迷上了大篆书法,成为大篆文化的挖掘和传递者。
在不断取得的成就和接踵而至的荣誉面前,窦德盛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艺术操守。他把目光始终放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节上,作品多次向国家和公众机构无偿捐赠,多次参加赈灾义卖,被人誉为“书品和人品一样高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