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上方“文化艺术出版社” 关注我们
姚恒璐先生是一位身兼作曲家、理论家与教育家三重身份的学者,退休前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学术成果众多。姚先生博士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作曲专业,回国后在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多部。其中《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作曲的基础训练》等著作在国内音乐理论界有着广泛又深远的影响,是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生的必读书目。最近姚先生出版了自己的新书《从曲式原则到结构逻辑:音乐结构与作品风格演变的有机关联》,此著作不同于一般的曲式教材,它关注的是音乐内部的结构逻辑,通过音乐内部细节和整体组织之间的必然联系,发现在同一基本原则下不同个性的艺术特征,从而认识和领悟产生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所应具备的品质。
一、赋予“曲式”这一名词更深刻的内涵
我国音乐理论界的泰斗级人物杨儒怀先生在1991年的学术论文《论曲式结构的理论基础》中给“曲式”这一概念进行了较为清晰的定义:“音乐作品中具有不同陈述功能的完整的独立的段落,按照某种特定的原则前后有机地组合起来所形成结构框架,即为该音乐作品的曲式。”杨儒怀先生对于曲式概念的定义的核心为“结构框架”,这也是长期以来音乐分析者的分析着眼点。姚恒璐先生在此基础上对于曲式这一概念提出更为深刻的解释:“曲式就是记录音乐从其乐思的萌发、发展至结束的过程,是一种带有逻辑性的有机发展过程”“曲式框架就是对音乐有机发展过程的一种逻辑限定”。在这个定义中,姚恒璐先生强调了曲式的出发点就在于体现音乐作品的整体表现类型,使音乐从开始到结束形成整体规律,即曲式的结构功能,也就是音乐整体发展的逻辑。
二、从表层结构现象到深层结构逻辑的分析思路
目前我国曲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唯框架论”的态势,将曲式课沦为“音乐轮廓学”,即一切分析都以得出曲式名称为目的。在本书中,作者明确提出了音乐作品的“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与“深层结构”(Implied Structure)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音乐的表层结构包含了音乐的形态,即音高、音色、节奏等多项创作技法参数(音乐参数)。每一项音乐参数都存在各自的内在结构特征,它们不会独立存在,只有与作品的整体结构的形成相关联,才能具备“结构功能”的实践意义。作者进一步提出了音乐分析的“四要素”:材料、调性、规模、写法。每部作品的“四要素”都是“表层结构”的核心。研究音乐形态其实就是研究音乐作品的局部结构,相当于日常口语或书面语的通俗表达,而在其背后必定还蕴含着“言外之意”,是需要分析者加以思索、探究才能理解到的“深层结构”。在分析作品时绝不可轻易满足于看到形态(音乐参数)的特征,就认为看到了作品的组织逻辑,而应当遵循逐渐深化为基本特征的认识途径。
图片摘自著作《从曲式原则到结构逻辑:音乐结构与作品风格演变的有机关联》
三、传统曲式原则与近现代音乐结构逻辑的桥梁
长期以来,我国曲式教学中的曲目都集中在共性写作时期的音乐,近现代音乐很少涉及。实际上,近现代音乐作品分析教学内容的缺失会使得我们在面对用新技术创作的作品时,感到手足无措,以致处于失语状态。我们不知道作品的意义在哪里,更遑论去评价作品的好坏。在这本著作的第四章“从曲式框架到广义结构成型——近现代作品的结构观念”中专门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论述,力图从音乐的结构逻辑层面将近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的结构分析连接起来,将这块短板加以补足。在这一章中,作曲家从传统曲式原则与现代音乐结构逻辑之间的内在联系、曲式原则中新的音乐陈述结构方式、对音乐结构功能的新认识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近现代音乐与共性写作时期音乐的结构逻辑之间的联系。书中详细论述了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现代结构,勋伯格十二音序列作品中传统曲式类型的运用,近现代音乐中榫卯结构、并列段分结构、变奏结构、衍展结构、开放结构与传统曲式原则的关联。大量近现代音乐作品实例分析,让读者对近现代音乐的结构逻辑有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全方位认识。
小结
本书所引用的谱例多达243个,这其中还不包含若干个分析图表,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从共性写作时期到近现代时期音乐作品的结构逻辑,尤其注重从表层结构推导到深层结构逻辑的分析过程,解决了现今曲式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困惑。此书的使用范围不仅限于曲式教学,更可以作为作曲课程的必修教材,建议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再来使用。
谢福源,教授,中国教育协会理论作曲委员会委员、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理论与作曲系主任、湖南师范大学“世承人才计划”入选者。1979年出生于湖南耒阳。2009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音乐分析专业,获博士学位。2016—2017年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校区音乐学院进行学术交流。
主要研究方向是现代音乐分析,学术成果丰厚。2012—2017年期间主持并完成了教育部青年社科青年基金课题《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音乐的跨风格研究》、2019—2020年期间主持并完成了教育部后期资助课题《阿尔弗莱德·施尼特凯大协奏曲创作研究》,同时还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研究》《人民音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专著《阿尔弗莱德·施尼特凯交响曲创作研究》《阿尔弗莱德·施尼特凯大协奏曲创作研究》是国内乃至国际上研究俄罗斯作曲家施尼特凯创作的重要文献,《音乐分析谱例集》为多所高等音乐院校的指定教材。
目录
绪 论 曲式的结构功能 1
第一章 规范的形成——基本原则的确立 33
第一节 音乐作品分析的四要素 35
第二节 主题材料的特征是音乐变形的基础 72
第三节 调性布局——“暗示”音乐的结构功能 102
第四节 曲式规模的结构等级——“双轨制”分析思路 132
第五节 写作方式印证了结构形态和 “陈述口吻” 154
第六节 大型曲式 164
第二章 变体的面貌——曲式的结构原则与陈述功能的变异 242
第一节 结构的变体源自规模的变异 243
第二节 主题材料陈述功能的转换——曲式结构变异的端倪 266
第三节 调性组织的变异导致曲式组织的变体 297
第四节 材料与调性的“连体化”陈述方式引发结构功能的转换 306
第三章 多种曲式原则并存的“结构对位” 336
第一节 曲式组织的多重原则并存导致曲式
结构功能的复合 338
第二节 材料与调性的特殊协作形成“结构对位”——曲式外延的多释性 344
第三节 音高、音色双体系的结构对位 397
第四节 隐性的曲式原则与显性的曲式类型 401
第四章 从曲式框架到广义结构成型——近现代作品的结构观 405
第一节 传统曲式原则与现代音乐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405
第二节 曲式原则中新的音乐陈述结构方式 421
第三节 对音乐结构功能的新认识 438
附录一 中国内地“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与研究的历史评说 513
附录二 音乐结构术语 534
参考文献 544
后记 548
文化艺术出版社公众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