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上方“文化艺术出版社” 关注我们
“申克图表分析法”并非专指申克本人的图表分析方法,而是将这一分析方法看作一种分析派别,其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著作主要有以下几本, 涵盖了有关申克本人及申克式的所有学术信息:
1.申克本人所著的《自由作曲》(Free Composition )、《五首图表分析》(Five Graphical Analysis );
2.阿迪利· 凯兹(Adele Katz)的《对音乐传统的挑战》(Challenge to Musical Tradition ,1945);
3.萨尔泽的《结构听觉》(Structural Hearing ,1952);
4.阿伦·福特、斯蒂文·吉尔伯特合著的《申克分析导论》(Introduction to Schenkerian Analysis ,1982)
作为对理论体系进行全面介绍的一本著作, 阿伦·福特与斯蒂文·吉尔伯特合著的《申克分析导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于1982年出版之后,在20世纪80—90年代一直是欧美专业音乐院校,特别是作曲类硕士、博士研究生必读的理论著作之一。
在申克本人的著作中只分析了德奥作曲家的作品,并且将音乐的风格局限在古典时期, 他是分析法要义的奠基者, 所以我们一定要区分开申克分析(Schenker Analysis)与申克式分析(Schenkerian Analysis)或称为“后申克式分析”(post-Schenkerian Analysis)两者间的巨大差异。将申克本人的分析法发扬光大的是他的学生阿迪利·凯兹(Adele Katz)和萨尔泽,前者着眼于音乐学领域的阐述,后者着重于谱例的实证。1982 年出版的这本《申克分析导论》,是在前辈学者种种学术经验提炼之上全面及时的总结,主要是总结了申克本人古典分析法的理论,其中增加了一些非德奥作曲家的谱例,强调了分析图表的基础训练内容,并没有像萨尔泽那样致力于扩展音乐作品的风格领域。
在这一分析法中,“延伸”(prolongation)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音乐分析观念中,申克强调的是调性内在的持续性,而勋伯格则认为是“音乐逻辑”的持续性,节点则落实在音乐结构中。结构的延伸,涉及和声与对位的写作方式,也涉及调性组织的“建筑面貌”,绝不是单一思维技法的延伸。每一个作品都具有一种独特的结构方式,并由其引申出不同的结构等级进行中的结构层次(layer),由此引发了“后调性”音乐的发展观点。
本书除了详尽地介绍图表分析所具备的基本技能之外,还透露出下列几个有价值的要义:
强调音乐作品及其分析两者间的“缩放关系”,如“旋律减值”“复合旋律”。如第6章中前景与中景图表的关系。在实例分析中最有价值的应是“中景图表分析”,因为其包含了分析者对于作品的价值取舍。
强调和声与对位写作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多声部中的“线性进行”,如声部进行(voice leading):对位与数字低音。在和声尚未形成“功能”之前,线性运动就早已存在,如书中的第4章“线性音程模式”所言。
强调一首作品中的主要调性关系,离调只是主要调性“延伸”的结果。强调“声部进行”的重要原则,在多声部中所有的横向线条是和声声部进行中的合理性结果,如第6章中的“声部交换”“音区转移”。
从我本人在过去20年所开设的现代音乐分析课程的教授情况中观察,中国学生最难理解、不易接受的竟然就是这个看似与传统关联最多的“申克式分析法”,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陷入功能和声的单一思维框架太深,就难以接受诸如数字低音、线性思维等声部进行和分析结果的多样化选择。
陷入复调、和声单一学科的教学理念及其“分科创作方式”,就难以将其中各类具有特色的表现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单纯划分和声的功能标记,就难以接受离调中的“延伸”观念,进而难以接受图表中区分“空间层次”的要求。
假如只对自己所熟悉的古典、浪漫音乐作品有所感悟,而对一切“偏离” 其中的现代音乐、调性音乐多元化呈现方式带有抵触、不理解,则会影响对于“后现代”“后调性”音乐的接受程度。
申克式分析最擅长的是表达音乐结构的“建筑形态”而不是具体的曲式类型。如果将音乐结构仅仅理解为“曲式”类型,将曲式与结构画等号,一旦遇到“偏离”规范曲式类型的情况,则会对各种独特音乐结构的认知充满疑惑,这也是我对此书后半部分只坚守古典曲式,未曾预示现代结构的遗憾。那么,从申克式分析中我们学习到了什么?
通过学会“看图”到实际动手操作“制图”,这中间有一个很难逾越的正确实践方向,通过长时间的梳理和思考,我们对于多声部音乐作品会逐渐具备一种“透视眼力”,既可以看出纵横的线性关系,又可以理解作品所具备的结构价值。
结构分析是其中的精华所在,通过对“规范曲式”的认知,对调式骨干音的音阶级(scale step)划分,表明“调性是结构认定的基础”这一重要观念。训练一种音乐的时空思维方式。在纷繁的音乐织体面貌中,能够迅速厘清“骨干”与“非骨干”,学会抓住重点,并为此划分出时间线条和空间层次。这种音乐的时空观念破解了申克式分析只针对传统古典音乐的局限,贯穿于不同风格的界限,进而能够在艺术的想象中冲向多维的音乐形态、音乐结构,达到全面认知音乐作品的目的。
刘楠博士在此书出版近40年的今天翻译此书,带给中国读者一种分析法的全貌,无疑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随着这一分析方法的普及和提高,将会使国人的音乐创作、音乐分析能力全面提升,从而带来新的动力。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姚恒璐
2020年9月14日
译者简介
刘楠,作曲技术理论博士,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作曲技术理论研究与音乐作品研究。近年来先后发表论文《论席曼诺夫斯基〈玛祖卡〉(Op.50)中波德哈拉调式的运用》《勋伯格早期〈八首艺术歌曲〉(Op.6)中的调性扩张技法》等1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规划课题《20世纪新民族乐派作曲家作品中的民族性表达方式研究》等5项。
目录
文化艺术出版社公众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