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青釉瓷器鉴别与特点 

青釉是我国使用最早,延用时间最久,分布最广的一个釉种,它的发明是与我国瓷土矿大都含有一定量的铁矿的现象相一致的。青色也符合我国人民的传统审美情趣。青色与碧玉相若,认为稳重而高雅。浙江、江西、河南等地已出土了不少早至商周时期的原始青釉瓷。六朝至唐宋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釉瓷;宋到元明的龙泉窑系青瓷;耀州窑、临汝窑、钧窑等宋代北方青瓷;以及明、清以来的景德镇青釉瓷,是青釉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所谓的宋代“汝、定、官、哥、钧”五大名窑,除定窑外均属青釉瓷。表釉的呈色主要决定于着色氧化物的含铁量与烧成气氛,青釉含铁量一般在1—3%左右,过高会变成黑釉,低了就能烧成白瓷。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釉色青绿;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釉色泛黄。因而陶瓷界所谓的青釉是相对而言的,正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所说:“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205/c9ec56d09717aee5211b17b9316ecd6d.png

粉青为石灰碱釉的一种。它以铁的氧化物为主要呈色剂,还有少量的锰或钛。粉青的做法是生坯挂釉,釉厚1—2.5毫米。入窑后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色青绿淡雅,有如青玉一样的艺术效果。粉青釉为南宋龙泉窑首创。宋代官窑和以后的景德镇都有成功的粉青产品。

豆青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本来东青、豆青都属于一类,以后才各具特色。明以前微近黄色,到清代就纯近绿色。明正德年间的豆青,色浅淡而闪黄;康熙时则色深,釉面润泽,釉质剪影。这是各式器皿上的豆青釉,均施于表面,器里及底部仍为白釉。

据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时,朝廷官史请示烧造御用瓷器的造型和设色,柴世宗答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采”。根据这一颜色创造出来的釉色叫“雨过天青色”,即是天青釉。有关文献中提到汝窑的釉色也叫天青。就藏品来看。天青釉发展到清初已达顶点。康熙时期的官窑产品,天青釉略带蓝色,釉薄而坚,莹润光洁,无开片,民窑的青色较深,釉层较厚。到雍正时,釉色幽淡隽永,更是引人入胜,但到乾隆以后,由于青料质劣,釉色阴沉,被称为“鬼脸蓝”。

梅子青是青釉瓷器釉色的一种。始创于南宋时的龙泉窑,其色泽可与翡翠媲美,又恰似青梅色,故名。梅子青的烧成温度比粉青釉高,是在还原焰气氛中生成的一种石灰碱釉,以铁为主要呈色剂,釉面光泽亦较强。梅子青为南宋龙泉窑最为经典、稀有的釉质。

青白釉为景德镇窑在北宋初中期独创的品种。青白釉釉质含铁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青中闪白,介于青、白二色之间,故称青白釉。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

冬青釉相传是北宋时期东京(河南开封)民窑烧制的一种色如碧玉的青釉,也称冬青釉和冻青釉。清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仿烧的东青釉十分成功,乾隆时期传承了这种技术,并且添加了许多装饰技法,如东青釉描金、冬青釉粉彩等。

翠青釉是青釉瓷器釉色名,青釉的一种,为明代永乐时所创。釉色青嫩如翠竹,色泽光润,釉中有密集的小气泡。因釉汁垂流,器物肩部色泽淡雅,下部较浓重。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