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陆俨少的杜甫情结


以杜甫诗意入画,贯穿了陆俨少一生。


陆俨少自幼在启蒙老师晚清翰林王同愈先生的指点下多读杜诗,抗战军兴,他避难入蜀,行囊中只带一部杜诗。蜀中八年杜诗不离手,经常步韵写诗,也以杜诗为范本。故其对杜诗了如指掌,作画时信手拈来。


他对杜甫在安史之乱时困居蜀中的身世感同身受。后来唐军收复中原、杜甫买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一段经历又和陆俨少抗战胜利、伐木东归的“予昔年循径而行,探幽历险,穷极览胜”的游程同出一源。


他爱杜诗,是因为杜诗催生了他的画画潜力。1945年他由三峡木筏出川,沿途的惊涛骇浪,绝壁悬崖、风起云涌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并促成了杜甫诗意画的诞生。川江的美景是他创作的生活之源,以杜甫诗意入画,犹如再创诗境,温故知新。


2022久鼎春拍藏品

陆俨少(1909-1993)

秋山访友

1986年

设色纸本  横幅

361×145cm  约47.1平尺

款识:秋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涧道余寒(历)冰云(雪),石门斜日到林丘。路是泛灵舟。老杜诗写其意,丙寅正月陆俨少于晚晴轩。


陆俨少不仅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底,而且还勇于创新,以古人诗意诗作画,其中杜诗在其绘画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超越自己的过程中其修养也得以不断升华。陆俨少根据自己对诗句诗意的独特见解,使他的山水画中增添了诗意的韵味。


秘康说:“手挥五弦,目送归鸿。”顾恺之说:“手挥五弦易, 目送归鸿难。”顾恺之的意思是指画其形容易, 而绘其神难。对于诗意画而言,能否“目送归鸿”,就不仅仅与画家的表现力有关, 而且也与画家对诗歌的会意及取舍有关。


此《秋山访友图》创作于1986年,是陆俨少艺术的最佳时期。他将杜甫的《题张氏隐居二首》中的“春山”改为“秋山”,此图徐徐展开的故事娓娓道来,蓄势造险,将秋日山景写于眼前。




这是陆俨少中晚期的作品,在“七十变法”之后,其主要突出的特点在于大块留白、墨块与勾云勾水的结合,作品以横向构图,上接浮云,下出图外,将江流与峻岭崇山之宏大融合,生动丰富的画面,使人感到大气磅礴、雄健豪放。


这幅画中可以看出,陆俨少的山水画风格充实中带有空灵之感,简约中呈现无穷的意境,使人观后顿感清新、隽永,极具时代精神,逐渐形成了具有个性的作画风格。画中山水极其浩淼,云雾霭霭,变化多端,画中寥寥几笔的人物有点睛之用,使画作更具生机灵动性。除了细腻刻画之外,还应用了勾云、勾水、大块留白以及墨块等一些特殊的绘画技法,这种只属于陆俨少的独特风格都能在此画中一窥。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