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5年4月8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工具媒材与艺术表现”系列课程在研究生院6206教室进行。本次课程由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美洪主讲。研究生院美术与书法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班子成员、教学负责人阴澍雨主持。
阴澍雨主持
阴澍雨向同学们介绍了周美洪在徽墨制作领域的贡献,并阐述了“工具媒材与艺术表现”课程的特色。作为学院为专业硕博士生人才培养新增的特色课程,该课程整合优势资源、调配师资力量,邀请各领域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专家开展课程。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技艺大师讲解工具媒材的制作与传承,揭示艺术创作中工具材料的起源;另一部分由导师团队从工具媒材角度出发,讲授由此衍生的新语言与新形式的创作。目前,学院正陆续积累与整理教学资料,计划以教学文献集的形式出版,以进一步扩大课程的学术影响力。此次课程以制墨为切入点,阴澍雨为学生们提供了两个思考方向:其一,墨从何而来?它如何在纸面上形成丰富的效果?其二,笔墨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画的核心。他希望大家围绕“墨”,展开深入思考。
周美洪现场授课
徽墨制作历史悠久,技艺精良,有“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其创始人可追溯至南唐制墨名人奚超及其子奚廷珪。周美洪所在的老胡开文墨厂创建于1782年,其厂房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一直沿用至今。该厂不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徽墨制作技艺人才,还通过改进配方,提高了下墨速度,进一步提升了徽墨的品质。周美洪介绍了徽墨三大种类油烟墨、松烟墨、彩墨的特色,并从制墨原料、制作工序、墨模制作及成品四个部分讲解了徽墨的制作流程。
授课现场
制墨原料
徽墨的品质与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的选择与处理。其主要原材料包括桐子树(桐油)、松树(松明)、漆树、猪油、矿彩、胶(粘合剂)、中药材等。
制作工序
徽墨的制作工序复杂且精细,主要包括烧烟取烟(桐油取烟、松烟窑取烟)、和料、制墨、晾墨、打磨、描金、包装盒制作等步骤。其中,晾墨环节需要在自然的环境中阴干,通常一两的墨阴干时间为4到6个月,二两的墨为8个月左右。古法点烟制作的墨,因其独特的品质,常用于文物修复。
墨模制作
墨模制作是徽墨工艺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墨锭及其图案、题字并非用刀雕刻而成,而是通过墨模扣压来呈现。模具主要采用坚硬结实的楠木,图案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墨模制作需手工完成,先在木板上用反体写画,再以阴纹雕刻。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现藏有38000副墨模,其中明代墨模20余副、清代墨模600余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大仙”墨模,是清同治年间墨模高手王绥之的代表作,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在互动环节中,周美洪向同学们展示了徽墨成品,并分享了如何鉴别徽墨的优劣、如何购买到正规的徽墨以及如何保存徽墨。他还特别邀请学院的师生前往墨厂参观,亲自感受和体会制墨的过程,深入了解徽墨背后的文化与技艺。
徽墨成品展示
师生合影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