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樊大师,从你的作品可以看出,你的创作内容是丰富而多元的,而现在很多的艺术创作者都是专注于其中的某一项,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我觉得这还得从对和田玉这种原料的认识谈起。唐代的时候,国人就追求起了“同自然之妙有”。
讲究的是用心体悟自然,感受生命,在艺术里把这些生命体验传达出来,也因此成就了一件又一件不朽的传世之作,构建了传统中国“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艺术传统。这与近代以来以自我为中心,仅仅把材质作为艺术思想的载体的艺术观是完全不同的。和田玉本身就是最美的东西,我认为做玉就是要把这个最美展示出来。“好玉不雕”,对真正的美玉来说,任何人工都是一种损伤,有绺才要去遮,才需要用工艺去弥补。我们说康雍乾时期是对玉认识的最高峰时期,就是因为这个时期人们悟出了“好玉不雕”、“无绺不做花”这两个原则。
有人问我,既然“好玉不雕”,那我们还琢什么玉呢。其实“琢玉”是更形象的说法,对我们这些琢玉的人来说,与其说是做玉,还不如说是发现玉。玉是有生命的,它的样子是由天地造化决定的。我们能做的只是观察它、感受它,深入到它的内在生命中去,从而还原它本来的样子。在这样的玉雕理念之下,单一的工艺和单一的题材,对我的创作来说就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那么在你看来,玉雕艺术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玉雕是一种特殊的造型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我认为它的艺术价值的核心和根源在于材质本身,在于我们血脉里传承着的中国思维与中国精神,在于我们“比德于玉”,在于我们以和田玉为载体,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玉雕创作中,所有的创意和设计都是在表现玉质本身的美,脱离了这个就脱离了玉雕的艺术形式。
所以说,做玉雕首先就是认识原料,领悟每一块玉石的气质,搞明白这个料美在哪里,它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哪些缺点能够利用,哪些缺点能够补救。比如说一块料颜色发青,但是很完整,那我会想,能不能设计成炉瓶,用掏膛的工艺来弥补颜色的不足;如果料的皮色非常漂亮,那么我就会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皮色,充分体现色彩的美感。每一块玉料给人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一件好的作品所传达的精神气质,必须和玉料相吻合。
樊大师,你的设计思想是从认识原料开始的,你如此注重玉的天成之美,那么在认识原料上该有很深的体会吧?
对原料的认识首先是常识的认识,认识玉要从常识入手,不要把玉神秘化。玉有籽料、山料、山流水、戈壁料四种形态,常见的颜色也就几种。什么料适合做什么作品,这是根据料的颜色特征和形态特征来确定的。虽然这些都是常识,但是做玉就是从这些常识入手的,只有根本性的真理才能够成为常识,然而,常识性的东西却往往容易被人忽视。
在常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深入一点,就是要研究这个料能够表现什么,适合表现什么。一个琢玉人必须要对玉有感情,面对玉就要像面对一个相交多年的老朋友一样,“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就要有这样的感觉。
我常常跟徒弟们说,选料不一定要选好料、大料,但一定要选在你看来完美的料。什么是完美的料?能在料上发现你的思想,能在料上发现你的主题和造型,这个料对你来说就是完美的。一个人选出来的完美的料,另一个人也许就用不了,这就是思想上的差异和艺术手法上的差异,也正是不同人的艺术个性的体现。
樊大师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各有特色,为收藏界所珍重。以人文的厚重来展示和田玉天生的美丽,这就是樊大师的艺术理念。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