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知行合一

创新要把一些过去没有的东西融入到玉雕里面,这就需要积累能够利用的素材,多学习多观察。你对学习是怎么认识的?

  我一直觉得学习是生活当中最核心的东西,是要贯穿人的一辈子的。我听过北京一位老教授的讲座,他说现在文盲得重新定义了,只要停止了学习,就可以称得上是文盲。现在世界变化这么快,日新月异,学的东西不及时更新,你就成了文盲了。

  首先要会学习,善于学习。学习不是让你学很多知识放在脑子里,“致知在格物”,知识是从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得来的,这就要求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要清楚地知道去学习什么,要解决什么,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将学习与艺术创作结合起来,做到触类旁通,不要因为一个老师说什么不好就去排斥什么,不要被老师讲得东西禁锢住。学无常师的核心是包容,不要管别人说它好不好,你的心态一定要是开放式的。学习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做到“知行合一”,把学到的理论及时用到实践中去,“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这样才能快速地提高自己。

其实你向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还是很多的,在你的一些作品中能够看出你在其他艺术领域里汲取的养分。

  在跨门类的学习上,我学得最多的是书法和国画,我也很喜欢紫砂和瓷器。传统的艺术是相通的,它们有着同样的文化渊源和艺术精神,它们同样契合中国人的灵魂和血脉。书法的线条是最有艺术气质的,它的起收承转,都蕴涵着中国文化里人们对自然、对人生的认识,国画也一样讲究构图和用笔用墨,讲究意境和神韵,玉雕就是要体悟玉本身的美,在这方面它们都是相通的。跨门类的学习我是带着目的性的,学了的东西,是要拿来用的。但还要避免功利主义的学习,不要把学习当成简单的模仿。传统的艺术门类都有一个大的哲学背景,这就是中国文化,书法、国画、篆刻、古琴、茶等,都是以各自的方式来展示这种文化精神,所以说跨门类的学习就是对这个文化精神的体认,就是要厚积薄发,要通过对各艺术门类的学习,达到提高文化修养和艺术涵养的目的,从而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将对它的体悟在玉雕作品中表现出来。

你平常喜欢看哪方面的书?

  我最喜欢历史方面的著作,我从小就对历史比较热爱,崇尚古人的品格,向往古人的精神,亲近古人的性情,这使我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认同感。传统艺术都是讲究立意和传神的,中国的艺术与西方的艺术相比,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追求意蕴。中国的历史也是中国的哲学史,它用简约的语言道出了人的生命意识,道出了艺术的本质。

  现在的学校都是在讲授西方的哲学,这并不是说不对,但是缺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玉雕不是一门手艺,它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积淀,包含了中国人的精神和文化,寄托了中国人的理想和追求,你要想在玉雕这个行业里深入下去,做出些成就,就必须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寻根。

你珍藏的影集里,还有一些你少年时候练武的照片。

  哈哈!那是小时候的事了,现在发胖了,不练了。我上初一初二的时候,全国都流行《少林寺》,我看了20多遍,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练武的,别看我现在的身材,那时候我还是练得挺好的。武术也是在传统文化的大框架之下,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形就是身体的动作,神就是武术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形与神相辅相成,这跟玉雕的形与势是相通的,跟玉的符与德也是相通的,玉雕讲究“首德次符”,武术讲究以神带意,它们之间有太多的地方可以互相参照。

  其他玉雕大师也有练武的,吴德昇大师就练武。我在武术上面悟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说练武一定要掌握节奏,该慢的时候慢,该快的时候快,这样才能显出快的更快。玉也要有高潮,要有小高潮,都快也就没有快了,都精彩也就没有精彩的地方了。

樊大师善于学习,善于观察,善于模仿,在生活中,在不同的艺术领域,都汲取着养分,涵养出了他的玉雕作品的温润和深厚内涵。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