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初遇朱万章老师是在广州可创铭佳画廊的讲座,当时老师做关于山水画演进历史的专题讲座,从顾恺之开始以时间为线索来梳理山水画的演进历程。在老师的启发下,我这个初学者对于水墨开始有了些许认知。
之后,老师工作调去北京国家博物馆,恰好我在北京出差一段时间,便约了小聚。暮色时分在胡同中的小餐厅谈天说地,自然是从画开始,席间我提出酝酿许久的想法:拜老师为师,学习品字论画。老师竟欣然答应,欣喜之余倒有几分诧异。老师与我聊起他的求学经历,因为爱好文学,他从四川眉州乡村走出,从未想过会走上艺术之路。昔年,起早贪黑读书,天不亮就起床,拎着便当步行几十里路赶到学校上早读课,中午随便扒两口冰冷的便当,晚上下了自习课之后,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走几十里路回家。高中就读的学校一般,调皮捣蛋的学生成片,他下定决心走出这个小地方,发奋读书。学校老师对他们的要求是考上当地的师范学院,他对自己的要求是考入重点大学。他对父亲说,立志考中山大学。他的父亲认为儿子是异想天开,听听而已。填报志愿之时,他果断地填了中山大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被中山大学历史系录取,父母与老师们都被震惊了。聊到此处,老师淡然地说道:“我是生在农村,无论遇到任何事情,有昔年的艰苦兜底,我还有什么好患得患失的呢?最差也不过如此,我都已经走过来了。”
从少年的懵懂梦想到二十多年的学艺生涯,再到如今的丹青挥洒,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意想不到。从文学到艺术,从学者到画家,每一步的跨出都是激情的燃放与汗水的凝结。到老师画室小坐片刻,案台上厚厚一沓宣纸,各式各样的葫芦相映成趣,时而饱满喜气,时而萧瑟静谧,浓郁的温暖气息与生活情趣,清雅祥和又如此地亲切自然。大大小小的葫芦,依蔓随意生发的叶子,形似又不全似,观赏之余为思绪开辟游走的疆土。具体的形象在抽象的空间延展开来,形在葫芦之中,意在葫芦之外,任心挥洒,质朴自然,有如一段无忧的时光,又如一阕凝练的词曲,悠远绵长。乡下母亲笑容的慈祥,年迈父亲片语的睿智,孩童们眼眸的纯真,文人墨客的雅意,工匠画师的素心,皆在一笔一墨间。
案台所有的画作皆是葫芦,我深感疑惑:为何老师专注于葫芦这一题材,他与葫芦有什么不解的缘分?老师自解,目前只对葫芦这个题材感兴趣。继续寻根索源,方知“葫芦”这一题材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层,是与他的童年生活有关,葫芦是给他留下很深印记的传统文化的一种缩阴。童年,家里种了很多葫芦,一家人在葫芦藤架下乘凉、游玩、吃饭、聊天。后来离开故乡一直在外,这段记忆渐渐掩埋在都市的喧嚣中,当他开始画葫芦之后,这段记忆又鲜活起来,离他越来越近。葫芦是那段美好时光的见证者,一个人在他童年的时候,生活方式环境等已经为他的一生定下格调,这种影响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深入生命的骨髓中,伴随我们一生。
第二层含义,从事书画工作后,葫芦的题材比较适合于老师的性情及画风。喜好徐渭、八大山人、齐白石、吴昌硕等人的画风,他们的画风恰好可以跟葫芦、紫藤、大片叶子结合而达到一种完美组合的状态,羊毫挥动时,思想情感和笔墨合二为一。在画葫芦和叶子时可以随意发挥挥洒,葫芦大片叶子通过泼墨大写意舒展出个人的笔墨情趣,符合水墨写意的理念,在画葫芦时用不同的颜色来画,用赭色、朱砂、鹅黄等等,表现出不同季节不同形状它的一种生态,它的不同形态体现出画者的不同心境以及当时的一种情趣。
看似朴素的葫芦中,细细品赏,竟有万言难诉的文章,笔墨乾坤万象融于微处,意蕴无限。以生活经历作为创作的支点,以素朴的情意作为写意的渲染,以横撇竖直的笔法历练作为画面的表达,朱万章老师在葫芦世界里自辟一方天地,春夏秋冬随意转,南北东西任墨挥。以物言境,以手画心,莫道葫芦寻常物,丹青写意故园情,一入此中言非物,气蕴万千自成章。
安生
2013年12月13日
作者:安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