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玉雕是一个继承性极强的艺术门类,对传统的继承是其发展的主导因素。从玉雕艺术的发展史来看,新的艺术现象总是生发在已有艺术格局的基础上,其中创新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创新的历程是渐进的,上古三代的玉雕演进到汉晋隋唐的玉雕,再到宋元玉雕、明清玉雕,在这样一个流变的链条中,任何一个艺术现象都能在之前的历史中寻找到渊源,都能在之后的发展中展现脉络。讲究规矩,恪守传统,已经成为玉雕创作的常识性要求,玉雕大师们也总在思考着继承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在这样的一个艺术格局下,如何继承传统就成了玉雕大师们构建理念、形成风格的关键,成了当代玉雕奠定时代风貌的关键。
继承传统,首先是要理解传统。不同历史时期的玉雕作品有着不同的整体风貌,同一时期的玉雕作品有着不同的具体风格,整个玉雕艺术发展史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前后相继的主流与多样的共生状态。这些流传下来的作品,有着不同的创作理念,有着不同的题材内容,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从而构成了玉雕艺术的历史遗存,成为我们继承和创新的艺术渊源。但这个历史遗存是整体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哪些能够体现艺术的本质、可以称的上符合传统,就需要我们进行具体的判断,就需要有一个判断的标准。
在现在的玉雕界,大家提到传统这个概念的时候并没有给它一个明晰的定义,而是大致的把它理解为传承下来的经典。因为审美经验和艺术理念的差异,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所认同的传统的概念,都有着自己所认同的传统的作品,这样一来,传统就变成了一个内涵比较模糊的概念。所以对传统进行分析,把它的概念明确下来,对现在的玉雕界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有一些公认的传统的作品,比如玉雕界经常提及的夏代玉器、商周玉器、战国玉器、汉代的玉器、明代玉器、清代玉器,它们都有着世所公认的经典作品,有着整体的风格,有着系统的理念。我们以夏周玉器、明清玉器为例,可以清晰的看出一个时期玉雕的整体风貌。
夏代玉器具有典型的奴隶社会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工具、饰品、礼器,并且是以礼器为主的。这一时期的玉雕作品,主要是将神权和君权张扬出来,突出权力的不可侵犯,从而成为社会制度的代言,成为文明模式的展现,承担了社会统治的功能,反映在造型和纹饰上,就是权力的狰狞感与神性的神秘感。比如夏代玉器中常见的云雷纹,它多出现在社祭所用的玉圭上,体现出君权对自然之力的控制。而周代玉器则体现了典型的礼制文化,它有一个严密的用玉制度,从而发展出了玉瑞文化。“人执以见曰瑞”,是贵族之间的礼仪用品,它与贵族的身份、交往的对象、时地和功用结合起来,形成了严密的制度体系,这与周代的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是密切相关的,是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直接反映。除此之外,丧葬制度和祭祀制度中也对玉器有着明确的规定,整个周代的玉器,已经成为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
明代则是商业发达、民间丰裕的一个社会,明代玉器是与这一社会特征息息相关的,民间观玉、赏玉之风大为盛行,使玉雕脱离了五代两宋玉器的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精雕细琢的艺术风格,而追求日常生活中的装饰效果。清代玉器是在满清贵族的主导下发展起来的,是以宫廷玉器为主,陈设品和玉佩饰最为发达,形成了富丽堂皇、繁复琐碎的艺术特征。
这些主流的风格,是与一定社会时期的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关联起来的,这个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结合起来反映在艺术上,就是具体的艺术精神,而具体艺术精神与具体艺术门类的结合,就形成了审美范式。我们说到夏代玉器、商周玉器、战国玉器、两宋玉器、明清玉器,是从审美范式上对这些时期的玉雕作品进行的概括。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范式的作品,就构成了这一时期玉雕艺术的主流风格,并在今天被我们称为传统玉雕。由此可见,传统玉雕是通过具体的审美范式与当时的艺术精神相符合的,这个审美上的范式,就体现在具体历史时期的主流风格和主流理念上。
传统体现为具体的审美范式,但是如果把传统定义为具体的审美范式,我们就会被纷繁的历史遗存所困扰,从而拘泥于具体的表面现象,忽略了这些传统作品背后的深层本质。这些具体的传统作品所符合的审美范式,是具体艺术精神的体现,而这些具体的艺术精神,又是一定社会时期的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具体作品、审美范式、艺术精神、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之间是层级的关系,逐渐深入之后,我们就能够把握到传统的确定内涵。
在这一层级系统中,具体作品在本质上是由一定社会时期的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决定的,社会时期不同,具体的作品就不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时期的作品是当时社会的艺术体现。但是传统玉雕,又有一个整体的基本风貌,它超越了具体的历史时期,感动着古往今来的人们。
具体的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的背后,是稳定的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文化心理决定了文化模式,并在具体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具体的文化形态。玉雕艺术始终能够通过审美范式体现着具体历史时期的艺术精神,与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关联起来,就是因为它与稳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接近。
在几千年上万年的文明进程中,如何处理自身与外物的关系,成为了文化模式的区别特征,先民们体道自然,将内心融于外物之中,在一切的事物中发现自身。万物存情,万物有道,于是法天则地,体道自然,演化了人文。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艺术首先是种展示,它将对道的理解贯串其中,使作品带上了思想的印证。玉雕之为艺术,是在礼制社会的“比德于玉”的信念下发展的,玉之德即人之德,人之德即玉之德。从这个意义上说,玉并不是道的载体,而是道的本体,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为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人们对于道的理解便不尽相同,对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玉道合一的信念不曾改变。从艺术发展史来看,一个时期的玉雕,会有主流的艺术思潮,除此之外,各种玉雕现象也都普遍存在,主流现象与其它现象交织进行,共同发展。玉道合一的传统就在其贯串,成为现象背后的深层的历史规律。玉道合一因此成为了玉雕艺术的最深层面的传统,它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将玉雕的基本理念奠定了下来。玉雕艺术对传统的继承,首先应该是对玉道合一这一理念的继承,它要求我们深刻的理解民族文化心理,从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出发,领悟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精神,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范式,形成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
现在的玉雕界,很多人对继承和创新都有着错误的理解,他们或者是因循守旧,按照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公认的优秀作品一板一眼,或者另辟门路,竞艳猎奇。玉雕艺术的传统,是一种奠定了艺术模式的思维规范,它应该是玉雕大师们思考的方式,它教给人们的是如何选择道路,而不是选择了哪条路,更不是这一条路如何去走。
创新是一种开创性的创造,它是以创作出过去所有没有的玉雕新品为表现的,它的新,从表现上说,体现在题材、内容、工艺、手法、思想、内涵上,从内在上说,体现在艺术精神的展现上。每个人都处在具体的实际的生活当中,对时代对社会有着真切而原生的感受,这个感受就是对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的个人把握,就是对艺术精神的个人把握,用玉雕的形式把这个感受表达出来,也就从创作中融入了时代的艺术进程。
由此可见,继承和创新都是玉道合一的具体体现,继承是对玉道合一的理解,创新是对玉道合一的应用,历史上的玉雕创作,是继承和创新的起点,大师们的新作,则为继承和创新的成果,天工奖上每年都会有一批体现和代表了玉雕艺术的时代主流的作品,这些作品是玉道合一的传统的真正继承,是这一艺术传统在全新的时代精神下的具体体现。
作者:樊军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