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7-02 00:00
一转眼,2015年已经翻到了下半年,大象团队下半年的第一站来到的是天津,在天津博物馆举行的【吉金】明清铜炉大展称得上是近些年来国内最全面的一次明清铜炉特展,我们在第一时间制作了一条长达十分钟的视频,让朋友们能身临其境,感受这次大展的精彩吧!
【吉金】明清铜炉特展于7月2日下午三点在天津博物馆开幕。正庄投资(北京)有限公司总裁闫健武致词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改变以往单一的主线陈列方式,精心设置了【造型区】【皮色区】【款识区】【宫廷区】【迷你区】五个展区,几乎一个展览就能看遍所有的明清铜炉的式样。
各种冲耳炉
各种蚰龙耳炉
各种天鸡耳炉
在【造型区】内首先让我们一起看看宣德炉的五大基本造型——冲耳、桥耳、押经、鬲炉、蚰龙。除了这些基本造型,天津博物馆的这次展览还汇集了其他各类宣德炉的经典款式,每一个造型基本都遵循它年代顺序展开,能让观者清晰地了解宣德炉的演变过程及相对完整的体系面貌。
本次天津博物馆"吉金"大展的第二个展区则是重点关注了宣德炉的皮色,"宣炉最妙在于色",除了先天的烧造外,后天的养护保存条件不同都对于皮色影响很大,让今天的我们能够看到色彩斑斓的宣德炉体系。
沈度款
各种私家款铜炉
明代宣德炉的主要款识大部分为"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和私家款,其中楷书款又分为沈度体和缩格体;私款分为胡文明和各类堂号家藏款。天津博物馆的吉金特展将会前所未有的为大家呈现各种各样的宣德炉款识。
本次"吉金"宣德炉大展专门设置了一个"宫廷区"分为庙堂器和清玩器,它们款式古雅大方,铜质精粹,铸造工艺精益求精,具有高度统一的铸造标准,尽显宫廷风范。这或许也是首次在一个展览中全方位的展示宫廷风格的明清铜炉。其中,清三代的宫廷铜炉大约分为三个类别——本朝款、长脚篆书款和清玩款,也是首次系统性的陈列。
萌萌的迷你炉展区
在这次明清铜炉大展中,有几件铜炉称得上是同类当中最为优秀或者罕见的,在这里我们单独呈现出来请朋友们欣赏!
清康熙押经炉 连座(宣德年制篆书款)
明清铜炉中,像这样20公分以上的大体量的炉子并不多见,这件应该为清代宫廷所用,相当于官窑瓷器中的大立件了。在同类器物中,这件并非是体量最大的,但它皮色完美,制造严谨,器形也够优美,应该是同类器物中综合评分最高的之一了。
明宣德甪端形熏
这件铜鎏金甪端熏炉为去年香港苏富比水松石山房释出,成交价为424万港元,早年为Speelman收藏,去年香港苏富比春拍的Speelman专场上还出现了一只宣德的宝鸭熏炉,拍出2924万港元。这两只都称得上是带有鲜明明早期宫廷风格的动物型熏炉。这种甪端熏炉市场上并不少见,但能不能看到明早期,这是一个大问题。但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陈维骏先生认为,这件应该能够看到宣德,理由如下:1、该类器物造型,越早期的写实风格越强,而到明代晚期则偏卡通了。2、其身上的纹饰,如尾巴上的火焰纹和永宣时期其他器物相类似。3、"大明宣德年制"款的书写风格和宣德官窑瓷器的十分接近。4、类似的器物,明早期通常会做成通体鎏金的,但中后期就不常见了。
明胡文明制鎏金错银仿古饕餮纹瓿式炉(明万历癸丑秋仲胡文明制为石语斋用)
明代制炉名家胡文明是本次展览特别推出的一个重点,在杂项门类中,紫砂、竹刻历朝历代都有不少传世的名家,但做铜炉的,能说出名号的名家可能没有几个,而胡文明或许是其中最具个性的一位名家。胡文明是"花货"的高手,薄胎捶打,工艺精美。据陈维骏估算,如今存世的真正的胡文明制大概也就大几十件,这件瓿式炉则是其中十分特别的一件,厚胎铸造,捶打,保留了宣德炉脱蜡铸造的工艺,在胡文明传世作品中造型特殊,工艺复杂,保存完好,其款识中的石语斋在相关史料中也能查到,应该称得上的铜炉名家制造板块中的一件经典了。
清雍正冲耳炉(内坛郊社)
之所以推荐这件是因为它是四爷宫廷清玩的代表,皮色泛出的玻璃光让人喜爱不已,而整个冲耳造型也堪称完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款识,"内坛郊社",一次脱蜡铸造而成,工整秀雅,铜炉界有这样一句话,"好炉不一定是好款,但好款一定是好炉!"一看这个款,就决定了这是一只好炉子啦!
清雍正戟耳斗式炉(玉堂清玩)
这只同样是来自四爷一朝的宫廷器,四方斗式加戟耳炉,是非常罕见的,通体红皮雪花金,比例完美,相比较五大经典造型,这种少见的款识没有太多现成品可以仿造的,完全考验工匠的功力。
以上两只都没有落雍正的本朝款,但主办方均将它们定为四爷一朝,有其自己的断代依据。清三代的宫廷用炉,康熙早年完全继承明代的风格,晚期则开始逐渐开创本朝的风貌,但并不算成熟,而乾隆朝的炉子整了不少新样式,但似乎都不大成功啊。唯独四爷一朝的秀美典雅,有着鲜明的风貌。这点其实和雍正朝的官窑瓷器很像。审美品位高的皇帝,做什么都漂亮。
以上五件或许都称得上同类中的佼佼者,而策展人陈维骏先生特地邀请大象关注以下两只铜炉,这两只都牵涉到这次特展的一个学术性问题——如何来尝试界定"真宣德",先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两只炉子吧。
明正德阿文冲耳炉(大明正德年制楷书款)
在我们能够最终"真宣德"之前,只能通过年号款来尝试了解接近宣德一朝的炉子是怎样的面貌。如今在市场上出现的"成化年制"大约只有苏富比拍出的两只,一只在纽约,一只在香港,而成化之后有年款的就是正德了。宣德到正德只有七十多年,因此研究正德款对于比对宣德的炉子应该有所帮助。正德款的炉子存世相对较多,陈维骏估算大约有大几十件,以鬲炉和筒式炉居多,而这件是正德的冲耳炉,相对少见,而且无论是身材还是肤色,都代表了正德一朝的最高水准了。
明中早期蚰龙耳炉 连座
这次展览的330多只铜炉来自两岸三地的众多私人藏家,而策展人陈维骏先生自己收藏的铜炉中,要以这只明代的蚰龙耳炉年份最老。他自己的定代应该是正德之前,十分接近宣德了。和他交流之间,他判断的依据大致是,炉身高,耳朵肥,铜质黄中带青,圈足有烧斑皮,款识和宣德官窑篆体接近。但即便是这样,这件是不是真正的"宣德",陈维骏也不敢定论。
这次的【吉金】特展被诸多业内人士点赞为有史以来最为全面的明清铜炉大展,但是面对明清铜炉诸多仍待解决的学术问题,这次展览的策展人陈维骏都做了哪些考虑呢?大象在展览期间和陈维骏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对话,或许能够抛砖引玉,引来更多业内外人士对于这一小众艺术门类的关注和研究。
大象:相当一部分的明清铜炉都落上了"大明宣德年制",但至今为止,我们仍然很难判断什么是真正的宣德炉,而这次的展览提出了沈度体这个概念,能够帮助我们判断什么是"真宣德"吗?
陈维骏:目前来说只能说是我们这次展览提出的一个猜想。我们都知道沈度是宣德朝的第一书法家。有记载宣德朝的官窑瓷器款识出自沈度之手,而宣德炉的款识当然也会请沈度来写。但区别是,瓷器上的款识是直接写上去的,但是铜炉上的则是铸造的,所以还不能完全划等号。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李米佳研究员正在对这块进行系统研究,但是也还没有形成最终的结论。目前我们希望通过市场派的经验,进一步来推动这块的学术研究。但是"真宣德"的界定不太适合在这样一个民间机构发起的展览中提出,目前,这块仍然是学术上的空白。
大象:那未来还需要哪些资料和证据才能填补这一学术空白呢?
陈维骏:"真宣德"的界定最终还是应该由故宫、上博这样的官方专业学术机构才能够去认定。明清铜炉收藏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正德之前的器物大家就不太敢认了,这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真正的宣德炉没有标准器。我们的展览通过市场派的经验尝试着去提出正德之前的铜炉是怎样的,就是为后面的藏家和学者留出更多的探讨空间。对于很多藏家而言,"真宣德"即便放在眼前大家可能都不敢去认吧。所以我说,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一个真正宣德炉的样子,这或许也是明清铜炉收藏的乐趣所在。
大象:这次特展还特别推出了一个"缩格体"的概念,是不是也是有意针对"真宣德"的界定所作的尝试呢?
陈维骏:我们的展览希望以市场来推动学术,缩格体事实上就是过去十年市场派中流行的说法。这类铜炉存世大约有近百只之多,大多为薄胎绿釉,造型古朴,款识较小,带有沈度的笔意,我们将这类铜炉的年代认定为宣德之后,嘉万之前,这有一点像瓷器中的空白期。从宣德到正德只有七十几年,对于这类铜炉的研究当然有助于我们判断什么是"真宣德",而由于这类铜炉其貌不扬,市场价格往往并不高,但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们应该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大象:这次特展还集中梳理了明清宫廷铜炉的面貌,你觉得和以往的展览有什么不同之处?
陈维骏:宫廷展区我们突出了两个概念。其一,清代宫廷清玩,同样落的是私家款,但从造型皮色等诸多方面,它们和明代中晚期的民间私家款铜炉截然不同,我们认定为清三代宫廷之物。其二,长脚篆字款,这类器物制作精、体量大、存世数量较大,显然不是民间作坊能够批量完成的,同时,大部分都流散在海外,这点就有一点像慎德堂的瓷器,同样很多流散到了海外,它们之前在皇家的存放处和散失路线都很值得细细研究。
大象:既然是希望以市场来带动学术,那么就明清宣德炉的市场,你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传递一些怎样的信号呢?
陈维骏:如果拿官窑瓷器的价差作类比,顶级的官窑瓷器可以卖过亿,而普通的只能卖几万;但相比较之下,明清铜炉优劣的档次显然还没有拉开。个人觉得,过去二十年明清铜炉市场受到王世襄的影响太大,因为王世襄把玩的铜炉都是私家款,因此,过去些年在市场上创下高价的铜炉也都是私家款。事实上,玩铜炉的本质还是造型和皮色,而不应该过于注重款识,这次展览就是希望能够跳出王世襄的框架,挖掘更多有价值潜力的明清铜炉。
大象:通过这次展览的挖掘,你觉得那些门类的铜炉值得收藏?
陈维骏:其一,年份很好的铜炉。尽管这次展览我们仍然无法确定什么是"真宣德",但我想每一个藏家心中都有拥有真宣德的欲望,通过梳理,我们尽可能挖掘出正德之前铜炉的面貌和历史价值。
胡文明制
其二,名家制造的铜炉。竹雕、紫砂都有名家,市场上,一个朱三松的竹刻或者一把陈鸣远的紫砂壶,价值要远远高于同类器物。但铜炉方面,名家制造的附加值显然还远远没有体现出来,有记载的嘉靖朝的第一制炉高手是"学道",但目前并没有发现学道款的炉,而明万历年间的胡文明和清乾隆年间的巴格,都是目前有作品存世的制炉名家,他们的市场价值还有待挖掘。
其三、宫廷路份的铜炉。相比较明末清初的私家款,这类宫廷器的市场价值显然有着明显被低估的嫌疑。
【吉金】明清铜炉特展
展览时间:2015年7月2日-8月18日
展览地点:天津博物馆四楼小展厅
主办:正庄投资(北京)有限公司
协办:天津博物馆
来源:大象视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