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7-04 00:00
yslm369
介绍知名艺术家及其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故事。
她是一个几乎在黑色里包裹着自己的德国女人,在舞台上创造了几十部大胆、梦魇般迷惑而直抵人类心灵的现代舞蹈。皮娜·鲍什(Pina Bausch),在2009年潮湿的夏天,抽完她最后一支烟,与魔鬼和天使一起去另一个世界舞蹈了。
晚年的Pina Bausch
▍天生的舞者
Pina Bausch 1940出生在德国西部以金属加工制造业闻名的索林根市。国人熟知的双立人刀具便是那里的特产。双立人的标志像两个舞蹈的小人,或许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地方会再诞生一个同样坚韧且刚柔并济的女舞者。
青年时代
孩童时期的Pina第一次被带到家乡的一个儿童芭蕾舞团,老师让孩子们把腿举到头部,她轻而易举地就把一条腿盘到了脑后,“这个孩子真是一个蛇人阿。”后来这个“蛇人”姑娘就这么一步步舞进了德国乃至世界的舞蹈史。
1955年,14岁的Pina成为德国埃森的福克旺学校舞蹈系的学生,被校长Kurt称为“迄今为止见过的最有才华的舞者。”1959年,Pina赴纽约留学。1962年,她回到了福克旺,成为福克旺芭蕾舞团的首席舞蹈演员。同时,Pina开始了自己的编舞创作。1973年,她受邀来到乌普塔尔担任舞团指导,真正开始脱离芭蕾舞的范畴。1974年第一步作品《片段》问世,从此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如梦似幻的舞蹈剧场
Pina Bausch以她独特的风格舞蹈,融合了动作,声音和突出的舞台位置创立了著名的“舞蹈剧场”,使舞蹈艺术跨越美学的界限与艺术的藩篱。Pina Bausch的“舞蹈剧场”在今日已和美国后现代舞蹈以及日本舞蹈并列为当代三大新舞蹈流派。她是舞蹈界当之无愧的无冕女王。
值得指出的是,Pina创造“舞蹈剧场”的名称,最初只是想让观众明白,他们来看的不是芭蕾。更重要的是希望在作品中能更自由地采用多钟形式及其语言,更真实地表现舞蹈作品的主题。
于是在Pina的舞作中我看到了表现春夏秋冬四季的手臂,看到了被无数男性抚摸安慰的妇女的悲伤。看到两人拥抱,被拆开,掉落又拥抱,一遍又一遍的抗拒与服从。看到在玻璃房子中那种不安、祈祷和渴求回归的情绪……
从《春之祭》开始,Pina的舞台就让观众吃惊:舞台上铺满了泥土!让人闻到大自然泥土的芳香。有烟、有雾,还有树。
▍对两性与暴力的深刻表现
赤裸裸地展现黑暗、暴力、强权、伤痕和性爱——尤其是性爱中的角力,男性对女性不平等的压迫,以及对压迫的反抗和愤怒——成了Pina作品最突出的特征。
Pina不在意人的肢体如何舞动,也不醉心于纯动作的变换花样,但是非常注重男女两性关系在舞蹈上的外显。在《蓝胡子》中,她让一个女人盘绕在男人的肩上、脖子周围,仿佛一条围巾,来寓意这不平等的社会,女人只是一种装饰物。
1978年,《穆勒咖啡屋》更是以荒谬的手法,粗犷的动作,把人性最深处的隐私,虚假的两性关系淋漓地呈现出来。Pina自己在剧中扮演了一个像幽魂般游走的神秘女子,悲凄中透出悲剧感的沉重。
▍众人的缪斯
事实上,Pina本人和她的舞蹈也是许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源。她曾经获邀在意大利著名导演Fellini的电影《航程》中扮演一位盲眼的伯爵夫人。日本时装设计师山本耀司和她交情很好,并亲手为她缝制衣服。
很多人知道Pina可能都是从西班牙导演Almodóvar 的《对她说》一片中。影片开场便是一段《穆勒咖啡馆》的表演,让男主角看的潸然泪下。而且片中的女主角也是一位舞者。剧中另一男主人公拿着黑白照片对着变成植物人的女主角说——“你看,我带来了Pina Bausch的照片。她说‘我们要超越一切障碍,舞进新生活’。”
摄影师Walter Vogel和Pina是福克旺学校的同学,记录了Pina从年轻到晚年大部分的照片,在Pina去世之后,失去挚友的Vogel接受电视台采访时,满头白发的他红着眼说:“我的心难过的像撕裂了一样。”
▍Vogel为Pina拍摄的写真
Wim Wenders的一部以Pina Bausch为蓝本的艺术创作的3D电影《Pina》,则在各大电影节上映获得如潮的好评。Wenders早在1985年看了《穆勒咖啡馆》之后便决定和皮娜一起合作一部电影,而这部筹备和构思了二十多年的电影却在宣布开拍不久后失去了最重要的女主角。Wenders悼念Pina时写了一首短诗,遗憾地表示电影“开始得太迟”。
电影《Pina》中的镜头
“Dance,dance, otherwise we are lost” Pina Bausch是这样说的。而当我们在生活中迷失,却能在Pina Bausch的舞蹈中,和自己相遇。
来源:LCA
ID:L-Contemporary-Art
-投稿或商务合作-
请发邮件至 2231196859@qq.com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