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生毕业展“墙内开花墙外无香”

2015-07-06 09:12

  进入6月,毕业季如期而至。对于艺术生来说,毕业展是头等大事。无论以后继续创作还是转行,毕业作品都将成为他们学生时代的见证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专业艺术类院校30余所,而几乎每所综合类院校都设有艺术系。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各大院校都开始策划毕业展,以期扩大影响。但从效果来看,艺术生毕业展依然只是“墙内开花墙外无香”。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李家骝长期从事艺术生基础教学工作,对毕业展的水平与现状更有发言权。“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和科技手段的更新,学生的作品与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大,有一种不接地气的感觉。艺术离不开生活,而现在的‘80后’、‘90后’学生的作品想象成分太多,他们对生活的积累太少,写生少,想得少。靠一些影像来创作,作品没有深度,做不到耐人寻味,这样的作品很难引起社会的共鸣。”

  美术评论家齐建秋表示,艺术生越来越多,毕业展越办越多,作品却缺乏创新性,自然很难引起社会关注。艺术评论员易小燕通过近些年对于毕业展的观察得出结论,大多数作品存在的是平庸和乏味,在绘画系尤为明显,从不少同学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只是二手图像的“搬运工”。

  齐建秋看过很多毕业展,而令他印象深刻的却要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说起从学院里走出的中青年画家,我能叫上名字的还是张捷、何家林、邱挺、毕建勋、姚鸣京这一代人。近十年来,从高校走出的画家我得查资料才能想起来。现在的所谓学院派在技法上可能已经超越了他们的前辈,但作品要么题材雷同,要么没有创新,很难打动人。再加上现在艺术类院校太多了,每个学校都要做毕业展,作品数量惊人,但质量参差不齐。”

  南开大学艺术系毕业生徐振飞说,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要考虑继续深造还是步入社会,是选择坚持创作还是转做其他行业,这些事情使他们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毕业创作上。“社会大环境在不断变化,专业成绩与好工作并不能完全挂钩,在别的事情上分心了,创作的时间就少了,艺术水准很难得到保障。”李家骝说,作为导师在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时,也无法过多地苛责学生。

  名气不足,不接地气,没有突破,艺术生毕业展除了校内红火外,也的确很难引起广泛关注。

  对此,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建议,可由文化部、教育部来组织一个大规模的毕业展,再推出一些精品,以这种高层次、专业的、有学术认定的方式推向市场,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有好处。“让学生作品在学术的层面进行推广,使学生的创作与研究有了后续性的进展,还可以让下一届的学生看到,作品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推出去,而不是非得追逐市场。”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