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隋建国,用“廉价”聚氨酯和石膏打造的雕塑传奇

2015-07-09 00:00

  建国一直是中国当代雕塑的领军人物,被誉为“在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远的中国雕塑家”。他的雕塑将观念与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次,他舍弃了青铜、大理石等精良材料,转向被视为“廉价”的聚氨酯和石膏做为雕塑材料,却为观众演绎了一场独特的视觉传奇。

  隋建国在展览现场,身后黑色巨大的混沌之物,与粗粝的脚手架纠缠在一起,令观者难以迅速消化。

  此次隋建国的新作展标题《触手可及》似乎是个“反艺术”的词,与大众对艺术的刻板印象相悖,它指向的是亲和力与平民化。在以“触手可及”为题的个展中,雕塑家隋建国舍弃了青铜、大理石等精良材料,转向被视为“廉价”的聚氨酯和石膏——后者常被用于雕塑创作的底稿材料,而非最终成品。这些更朴素也更不可控的材料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而这也许正透露着艺术家的心境变化。

  隋建国对材料的熟悉程度有了更天然的运用技巧,无论是石膏、青铜、大理石,还是近年开始尝试的聚氨酯等新型材料,都被艺术家视为了独立且自由的对象。因此,将在此次个展亮相的新作品将是艺术家与材料共同创作的“合作之作”:同《盲人肖像》一样,作品创作的过程均被如实记录在了表面的肌理细节上,而材料带来的偶然性与作品的整体感之间如何达到微妙的平衡,也给艺术家带来新的思考角度。

  隋建国的新作《引力场》位于主展厅,最大体量的一件作品,专门为配合佩斯的空间而创作。由泡模板制成的立方体组合而成,再在整个表面浇灌黑色石膏,为了将之完全覆盖,共使用了25吨石膏与25吨水。浇灌的石膏一直延伸到地面,形成漫延之势,这个长18米,宽8米,高度达到6米的庞然大物支撑起了整个展厅的气场,而在它四周,施工用的脚手架被保留了下来,使得作品的外部结构显得更为复杂。

  隋建国新作品局部图,石膏与聚氨酯,前者容易造型却过于脆弱,后者粗糙耐用,发泡过程却极其不易掌握,这些材料自身的先天缺陷带给艺术家一种新鲜的刺激——与青铜的完美感完全相反,在这里,“廉价”突出了“完美”的无聊与平庸,同时隐蔽地颠覆了艺术品在今天作为奢侈商品的功能,让物品的价值判断标准脱离成本,回到了物的本身。

  隋建国个展“触手可及”展览现场图

  隋建国《锥》,160x265x185cm,聚氨酯,2015

  隋建国《夜.寅》

  隋建国为画廊空间度身定制作品“引力场”的创作手稿

  纵观隋建国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会发现他每个阶段作品的特征变化背后一直可以感受到一种一以贯之的精神。从早期的“材料”时期作品如《地罣》,到后来的“符号”时期作品如《衣钵》、《中国制造》,再到现在的新作系列,隋建国的创作正在不断触及对物本身的哲学性思考,以及与“物”对应的自身身体与世界关系的反思。

  因此,在此次个展亮相的新作品将是艺术家与材料共同创作的“合作之作”:同《盲人肖像》一样,作品创作的过程均被如实记录在了表面的肌理细节上,而材料带来的偶然性与作品的整体感之间如何达到微妙的平衡,也给艺术家带来新的思考角度。

  夜幕降临,隋建国的雕塑静静地摆在这里……

  隋建国与《芭莎艺术》工作人员的亲密合影哟~~

  开幕时间:2015年7月9日

  展览时间:2015年7月9日-8月22日

  展览地点:北京798艺术区,佩斯北京

  从五个关键词了解隋建国的作品——

  石头/禁锢

  1980年代末期,在央美留校任教的隋建国开始以石头为主体进行创作。“压抑中,每个人都在反省当时的浮躁,寻找新的艺术方向。我找到了石头而且喜欢上了石头,我羡慕石头的沉默无言。”在20年前中国雕塑艺术界仍然以宏观主题创作为主流的年代,隋建国的石头横空出世,将冲突、对抗、伤痕、张力统一为静默,也将中国雕塑带入当代艺术领域。

  隋建国《无题》,岩石和铁笼,40×40×40cm,1990年

  隋建国《地罣》,天然卵石、钢筋,70×40×50cm×26件,1992至1994年

  中山装/衣纹

  出于对中国人身份认同的思考,也出于对学院写实语言的当代性探索,隋建国从1997 年开始创作“中山装”系列,在他看来,“中山装凝聚了中国100 年革命文化的缩影,每个中国人身上都穿着一件你看不见的中山装。”

  创作了一系列大小各异、中空的中山装之后,隋建国开始将中山装穿到古希腊的经典雕塑上。“中山装”系列迅速成为隋建国在海内外最受关注和讨论的符号,他也以此印证学院雕塑写实语言同样可以为当代艺术所用。

  隋建国《衣钵》,高240×160×130cm,玻璃钢,1997年

  隋建国《衣纹研究》,上海双年展现场, 2000年

  恐龙/中国制造

  1990年之后,隋建国因各种机缘频繁出国,他开始感觉到“中国制造”以价廉为优势大批量出口国外,于是他将一只恐龙玩具放大到3 米高,打上中国制造的Logo,以尺寸的放大强调和对应材料的选择引出自己对社会的关注。

  2005年在酒厂艺术区的展览中,他又做了一块长达20 米的“Made inChina”霓虹灯立在展馆的楼顶上。备受欢迎的“恐龙”系列一直延续到2005 年,也正是在当代雕塑市场迎来春天的时候接近尾声。对市场有意识地疏离是隋建国的用意,“我搞艺术的初衷不是为了挣钱”。

  隋建国《Made in China》,玻璃钢喷漆,钢,230×250×460cm,1999年

  隋建国《Made in China》,霓虹灯装置,长2000cm, 2005年

  钢铁/黑暗

  当隋建国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他发现“‘事物和笼子’是我下意识里永远也无法摆脱的主题,这其实是一个包围与被包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讲,这就是空间的问题,它一直都在我的作品之中”。钢铁可以被视为工业革命和时代建设的象征,而看不见的黑暗则是虚空。与“中山装”和“恐龙”系列偏向视觉文化的研究不同,《运动的张力》、《有限行动》都会直接要求观众在空间内参与到作品之中,甚至直接影响观众的身体运动与感官。

  隋建国《封闭的记忆》,铁、岩石,100×90×75cm,1994年

  隋建国《有限行动》2011年7月在上海美术馆展出.jpg

  盲人/塑像

  “我一直想做一个没有实用性的东西,它没有任何用处,你制造它也没有任何目的。可能这就是雕塑的灵魂。”所以隋建国开始闭着眼睛去捏泥团,甚至戴上拳击手套去打一个大泥团,使用的方法论都是不做控制。

  隋建国想要完全凭借手感与泥互动,借此逃离具象雕塑和抽象雕塑的划分。当雕塑将失去外形作为外形,它也回归到本身最纯粹的极限。

  隋建国《物体一号》,泥、钢筋,250×250×680cm,2008年

  隋建国《盲人肖像》,铸铜,单个高约5.18m,纽约中央公园费得曼广场,2014年(正面)

  [编辑/王艺迪][资料来源:佩斯北京、《芭莎艺术》2015年1月刊]

来源:芭莎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