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应雅昌艺术网的要求整理平生艺术活动的图片与相关资料,作为艺术大数据库的存档,这是永久性的。
当客服小张提出这份要完成的“作业”时,简直倒抽一口凉气。
这对于经历了兵、学、工、商、艺五种生活形态的我来说“这工作量太大了!”简直浩如烟海。
首先是本能的害怕,但是工作之余当打开几个移动硬盘后,往事并不如烟!
其中几幅照片让我梦萦魂牵,感慨、庆幸不己!茫茫人海,生命如歌,善以缘庆,知缘惜缘,就是那一点石火之光,演绎如此的精彩!
微斯人吾谁与归?
1997年《美术观察》第五期
1997年《美术观察》第五期
第一次见中国著名美术理论家徐恩存先生是在1996年的年底,于恭王府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美术观察》杂志社。
回想当年在恭王府冒着“生命危险”见徐先生,更平添一份信心与豪迈。
由中国著名美术理论家齐凤阁的推荐,郑忠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美术观察》‘美术名家’的侯选人,在经过《美术观察》艺术委员会的初审后,郑忠应邀到北京恭王府<美术观察>杂志社与责任编辑徐恩存见面并观看郑忠原作,当时的恭王府没有装修,一派古旧苍桑,来时是下午三、四点的光景,没有太阳,阴森森的,在恭王府内将近<美术观察>编辑部办公室不远的一个路口,郑忠右脚踩过一只窨井盖,这一脚踩的不偏不倚,正踩在窨井盖中间偏前一点点,左脚跨过去的时候,右脚抬起,窨井盖随之翻了360度,这时二楼上一个中年男子恰好看到眼前这一幕,看的眼珠都要暴出来了,嘴张的滚圆的,我顺着他的眼光视线,一回看,也暗暗吃了一惊,窨井盖还在旋转啊!“阿弥陀佛!”恍恍然如有神助,多踩一点抑或少踩一点都会掉进下水道中,非死即伤,我佛慈悲!
心中暗暗窃喜!
吉人自有天相,郑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矣,一飞冲天,才出道之初就堂而皇之成了《美术观察》1997年第五期“本期名家”隆重推介的画家!
太夸张了!在编辑部那个仿佛聊斋的老房子里,徐老师看了我的作品,一幅幅翻过去,看的很为仔细,阅毕,似乎松了一口气,如释重负,大为赞赏,在这之前经由深圳艺术学院院长齐凤阁教授推荐给徐老师的郑忠作品只是图片,图片与作品原作毕竟不同。
于是次年五月《美术观察》“本期名家”栏目推出的名家郑忠隆重粉墨豋场,“语”出惊人,惊起一滩沙鸥!
2015年与中国著名美术理论家徐恩存博士相会于《中国美术》编辑部
2015年与中国著名美术理论家徐恩存博士相会于《中国美术》编辑部
徐恩存老师在“本期名家”主持人语为郑忠写到:
转型时期的艺术,明显的特征是由单一的框架结构到多样的放射性反映,但因为大手笔的稀少和艺术家的急功近利,其本质上依然是在滑坡,当市场经济的规范成为人们的习惯,有了曾经沧海的体验和历尽起落的心灵感应,人们对艺术质量的要求便会越来越高.
本期推出的部分画家及其作品正是立足于这一背景所选定的,他们不哗众取宠,不争名夺利,坐在画案前,面对的不是张张股票与合同书,而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人的精神的浩瀚无边的宁静和激越,正是这样,才产生独立自在的艺术,才是艺术的真正自由展示.
一位大师说,平和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从艺术的灼灼光辉中走出的大师身影,这是不无道理的。
时过境迁,今天再来回顾徐老师二十一年前的“卷首语”时,自然是感慨!欣慰!“窃喜!”阿弥佗佛!生有自来。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第二次见面是在1997年十一月中国美术馆郑忠个人画展中,徐老师为郑忠的画展接受央视《美术星空》的采访,我记得徐老师当时对着CCTV摄像机的一段话(根据视频整理):“郑忠作为社会基层的画家,无师自通,把艺术语言做的这么纯粹,精到,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这也正是我们《美术观察》杂志社把他推为本期名家的理由,郑忠这么年轻才出道就已经如此出手不凡,可以想象假以时日,积功累行,郑忠先生将会有长足的发展,期待着郑忠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1997年11月11日在中国美术馆郑忠个展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杂志社徐恩存博士接受记者的采访。
两年前《中国艺术家》杂志社郑忠工作室落户北京顺义区,自然是该向徐老师汇报一下,但是徐老师太忙了,他现在是吴冠中艺术研究会的研究员,带博士生,身兼多职,满世界飞,要见到他还实在不易,终于日前得到他的信息:“明天上午首师大见”。
于是晌午时份带着一份期待与感恩的心情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门口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徐先生,猛一看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先生也毕竟已经是近古稀之年的老人了,又是在杂志社,《中国美术》编辑部,开门见山,先生看画,一边看一边先生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
“哦!很有新意!很有质感!比当年更自在!更精到了!我为我们当年的判断与决定感到欣慰。我们没有看走眼。”
让我为之动容,如饮甘怡。
先生问了我这十来年的经历,读研、客座西安美院、客居深圳观澜版画村、参禅悟道、游学海内外……在版画村几载没做几张版画,竟然在一棵菩提树下,从一则短信“观水有术焉必观其澜”悟到了水的痕迹的艺术,引起当代中国水墨艺术的嬗变。当徐老师了解到郑忠多少年下来已经积累了一批作品,很高兴地说:“好!有积累才行,没有作品积累的画家到北京来,很快就会被北京的热闹淹没了!”
先生还发了一组他的作品到我微信上,让我提意见,大气中飘逸凝重透着浓郁的书卷气质。
午餐时闲聊,我才知道当时《美术观察》讨论郑忠上“本期名家”存在两股不同的意见,终于以徐老师一派画画出身的学者的看法占了上风郑忠最终胜出,阿弥佗佛,餐后我们一起到中国美术馆看了几个展览,又交换了一下意见,因为先生明天去德国有学术交流,先生就先告辞了。
我一人在中国美术馆的走廊上踯躅徜徉,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咀嚼回味,出道之初,经历多少诽我、谤我、轻我、笑我、辱我之人?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个人的成功首先源自于强烈的自信,并执著追求,矢志不渝,遇挫愈强,遇折更勇,才会得到命运的垂青,而徐恩存老师正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感慨无限!
在那个成长的季节幸遇如此有中国文化艺术精神使命的徐先生哉!
名不见经传的青年画家郑忠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沙鸥!
于是东学西渐万事出矣!
阿弥陀佛!
我佛慈悲!
徐恩存
1987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任职于《中国美术报》、《东方艺术》、《美术观察》,现任《中国美术》主编。从事美术理论研究、美术批评与山水画创作,出版专著多部,发表批评文章多篇。
作者:郑忠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