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作品名称:米字格系列之一
尺寸:65x65cm
技法:丝网版画
创作年代:1991
荣获全国第五届三版展(铜版、石版、丝网版)中国版画版种大展两展银奖
荣获美国廖氏版画优秀作品奖
中国美术馆收藏
江苏省美术馆收藏
广东省美术馆收藏
载入《中国百年版画》
载入《中国版画1979-1999》
于小憩无意间目及郑忠版画处女作《米字格系列之一》
忽油然闪现起二十七年前当初“阵痛”的感觉来!
1988年从南通师院毕业回来后尝试了油画、国画——皆不得其门而入,经常陷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对未来的“艺术生涯”很是茫然,但总是莫名其妙执拗地相信自已。
在苏中里下河地区的一个小镇的工厂。一个老百姓过日子的地方,那时的郑忠先生为艺术苦闷、忧郁、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现在想起来简直太奢侈了,温饱似乎刚解决,过日子紧巴巴的,还操艺术的心?
1991年的一个阴雨天,那一天上午在设计室看到画不下去的方巾画稿,那些汉隶的文字仿佛闪烁其词,欲诉还休,令我若有所思,好象触动了我内心久远的记忆。要下班的时候雨下地大了起来,干脆不回去了,到食堂排队吃了饭回到偌大的设计室就呆呆地看这几个字,太呆板了太闷了!破坏一下吧,闭上眼睛,嘴上念念有词,顺着纸的纤维组织“信马由缰”地撕去,一睁开眼睛,吃了一惊!这撕的一条线很有看头,于汉简的隶书方块字对比之下一下子生动了,于是我本能欣喜地用我在印花车间耳濡目染所学的三脚猫功夫做着玩,经过描稿、制版、印制后的隶书字在时空漫漶的背景衬托下显得含蓄、隽永、大气!有着浑然一体黑洞般的张力,右侧斜下窄窄的一条泥泞崎岖小路上爬着一只在喘息负重的小蜗牛,伸出两只触角于时空中在探索未知的世界。那就是我当时生活中进退维谷的真实写照啊!
真感情就是好文章!
画好之后自我感觉良好,时有沾沾自喜、自鸣得意,孤守一隅,没有人置可否,离群索居,也没有人可与交流,送到南通市展览也落选,说是画种不明确,当时还不知这是版画,更不知什么叫丝网版画,但自我很有些感觉,还做了一批,当时江苏丝绸行业设计界有一位大腕人物叫范存良,是苏州丝绸印花厂的高级设计师,获过全国设计大奖,专程带作品去请教,一句话就打的我趴了下来,“这是工艺,不是绘画!”叹一口气,罢了!慢慢地就置之脑后,若无其事了,我甚至不懂得这就是版画,并且是典型的丝网版画,因为我从来没有学过版画,也没有一个版画圈子的老师和朋友。
两年后,邻居付三爹的孙子小海在西安科技大读书,放暑假回来,在亚元府大门口天井遇见我闲谈,说起西安美院有个全国的什么版画展向全国征集作品,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想不妨试试,便让小海开学回西安时顺便带过去投稿。
没有想到的是,真真是我的处女作《米字格》获得了“全国第五届三版展、中国版画版种大展”两展的银奖和美国廖氏版画奖,记得撕开信封拿出通知书的片刻间,我“晕”了!
于是从小写书法的记忆,对文字的渊源,潜水员水下的感受,说不清的什么情感,伴着武林高手过剩的精力,滔滔不绝汇聚成《米字格》的烂觞……
后来《米字格系列》相继为江苏省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文化部……等艺术机构收藏,载入《中国当代版画1979-1999》,《米字格系列之12》入选“中国美协第12届新人新作展”,发表在《中国版画》上,继又被文化部中国展览交流中心发现,致函于我,选送郑忠版画作品到国际文化交流,世界艺术的大门因《米字格》而打开,因《米字格》而决定了今天的艺术人生……
自怜书画半生痴,文字因缘幸未迟。
夫画道者,艺如人生,人生如艺。其心淡定,其旨悠远。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白石老人说“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又正如古人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座现代化的丝绸印染厂,当时全世界最好的印染设备、车间成了郑忠的“工作室”,幸乎!
大地音声皆佛说——
2009年,恩师廖修平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作为廖先生的学生,我从深圳观澜赶赴北京,下午是研讨会,我是晚上的火车回江苏,黄昏行程在即,利用研讨会的间隙我到五楼展览厅看一下《第九届全国三版展和廖修平捐赠“三版展”获奖作品展》作品,从右往左慢慢看过去,一回首——我意外地看到了我稔熟的我的孩子——《米字格系列之一》,散发出当初分娩时的痛快和喜悦,她静静地永恒地立在中国美术馆里。这是我没学过版画之前的涂鸦之作啊!(平生第一幅版画作品),当初我只是出于天性好奇地做着玩,1991年做的,1993年偶然获奖,2009年由美国廖修平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是这幅作品导致了我艺术人生的变革……
2009年于中国美术馆
一片童真,深深文脉——她静静地永恒地伫立在中国美术馆里……
《中国当代美术图鉴》由中国著名美术理论家齐凤阁教授对《米字格系列之一》的推介语:
《米字格系列》是直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思,书法之于国人,已不单是一种书写方式,也不仅是一种艺术体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一种东方特有的审美范畴,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积淀。延续,以及民族性情的养成都起过重要作用,
以先进的印制技艺为依托,模糊绘与印的界限。此为郑忠之所长,所以他在印制流程中对随意性,偶发性效果的追求,已近自由的境地。(作者齐凤阁,时任深圳大学艺术学院院,中国著名美术理论家)
我们同时也注意到,郑忠的作品中有一组《米字格系列》,其中《米字格系列之一》是图象,书法与米字格的组合,这暗示了米字格与书法的关系。在郑忠的近期作品中,米字格是他唯一的预设的图式与含义。所谓预设即指艺术家把自己所设定的意义预先安排在他的图式中,以暗示某种内在的主题,对观众的联想起引导性作用。从作品的结构上看,米字格是在最后一版中铺设上去的,犹如自由联想的一个休止符,让观众进入作者规定的情境。实际上,郑忠在这儿是为作品设定了一个解读的代码,暗示了整个抽象图式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即从他心底涌出的灵感是传统文化底蕴的作用,是用现代语言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悟性化的阐释。
中央美院史论系教授,中国著名美术理论家:易英(《世界美术》主编)
(原载于《艺术界》1998年5、6双月刊)
在手机上一口气将自已的感受写了下来,一人,坐在窗前,啜一口茶,累了便有些落寞的意味,人生是孤独的,艺术家幸运是在落寞中还能有一些东西能让自已藉此过的平和、悠然……
眼光漫无边际地逡巡一会原野中的什物眼光最终落在这几天的劳作上,陌生的很!是什么声音啊?理不清,思还乱——欲诉还休!
2009年于中国美术馆
2009年于中国美术馆
作者:郑忠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