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探索宋代官窑的历史、技艺及其裂纹瓷的时代特征(上)

发现

发现

6.2

三度半艺术空间

已结束 10万+

宋代瓷业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由于其艺术和工艺水准奇高,加上年代久远和存在一些待解之谜,历来为古瓷收藏家和爱好者所瞩目。近数十年来,民间宋瓷收藏井喷式增长,数量上和质量上均颇可观。而考古研究却困难重重。最明显的莫过于北宋都城汴京早已深沉地下,使北宋官窑的定点考古发掘目前已无现实可能,所以当前应该立足于丰富的民间藏品,开展“抢救式”研究,如果再予拖延,民间藏品在市场条件下“合法外流”,无疑要造成历史性损失,既愧对当代,也无法向子孙后代交待。有鉴于此,作者已在《从柴窑、汝窑说到北宋宫廷用瓷》一文中倡议,立足民间藏瓷,用逐步逼近带来还原历史的“历史模型”方法,并提出若干新的观点。这一方法基于借助若干民间藏瓷进行逻辑推理,建立起一个历史模型,这一模型今后无疑要经历新发现的民间藏瓷、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检验与修正,其逻辑推理也将经受大家的推敲,但与用考古发掘结果来建立历史模型的方法最本质的不同是它基于近年丰富的民间文玩收藏。从这点说,它存在先天的不足,但却是深具现实意义的科学方法。事实上,国外著名的博物馆都收藏民间藏品,只是国内机构一般缺乏用它进行研究的意识而已。下文即为作者用分别为北宋与南宋官窑的“宫用藏品”试图解开宋代官窑疑案的一种尝试。    

一、宋代官窑的演变历史探讨

在参考文献{1}中,作者曾提出后周御窑在宋立国后转变为大宋御窑的推测。这一北宋御窑民间俗称为柴窑,意为柴世宗所创建的御窑在北宋期间之延续。北宋朝廷则把它定名为“大宋官窑”。整个北宋期间,它都以汝窑类产品开发与生产作为中心任务供北宋朝廷之需。所以也可以俗称它为“官汝窑”,以与民汝区别。直至北宋末政和年间才公开了“裂纹釉”类产品开发与生产,并可能因扩大了产能,以致朝廷可以切断民汝贡品渠道,并不得不以“汴京官窑”之名称在文献中对民间公开。因为这段时间年号之频变,也可能宫廷尚未对“裂纹”装饰完全认可,所以基本上没有款识(但按传统“官汝”生产的宫廷用瓷却一直款以年号)。以上推测是以民间藏品为根据的。

图一为底部“大宋官窑”纂书戳印之天青釉官汝烛台。加上从民间藏瓷可以发现最迟在宋仁宗以后,宫廷用“汝”瓷的款识一律使用年号楷书戳印,所以可以判断这一烛台的生产年代在北宋早期,而且与唐朝时金银器广泛采用篆书款这一现象相符。图二为底部带“宣和”楷书戳印的北宋“官汝”熏炉,这一清晰的“官汝”发展脉络表明“官汝”生产从北宋早期开始直至北宋消亡才结束。同时文献{1}

undefined

图一 “大宋官窑”纂书戳印之天青釉官汝烛台

undefined

图二  带“宣和”楷书戳印的北宋“官汝”熏炉

 

已述,御窑除了在开发汝窑器的早期阶段,生产出类似民汝类明显有泡之汝器外,最晚在宋仁宗时期已开发出顶级的亚光“官汝”产品供应宫廷使用,共生产出多种器型组成的三个系列“准无论”宫用官汝系列,第一个是天青釉系列,类似于民汝,基本无款;第二个是月白釉系列,有黑色戳印年号款;第三个是淡天青釉系列,有泥黄色戳印年号款。第四个是类似彩定的有泡系列,其釉质较彩定增添了汝釉感,容重与定窑产品相同。直到北宋晚期徽宗政和年间,才有民间记载的汴京官窑出现,历史上汴京官窑一般以大开片的裂纹釉装饰瓷器著名,但据乾隆年间的鉴定,可能早在仁宗时间已掌握并生产这类瓷器。何以见得?乾隆时期(可能宋朝时期已开始)在北宋官窑与贡品器皿上刻字并鎏金,并用诗文、语录或北宋时期的惯用款识如奉华、尚食局等暗示其生产朝代。在图三上可见到刻有宋仁宗天圣明道年间语录并有红色赵祯印章的清刻铭文。所以作者推断汴京官窑与大宋官窑和柴窑实际上是一回事。只是汴京官窑将官窑身份公诸于世而已。这也与乾隆强调的官窑创自修内司见解相符,这里修内司应理解为北宋修内司。到了宋朝偏安杭州后,先后建立两座官窑已是众所周知了。南宋官窑所掌握的技艺与北宋官窑一脉相承,只是时间和地缘上的时空环境变化,形成两者有所区别,这将在下文中讨论。还有一点,作者推断修内司是宋朝所有官窑的管理机构。在参考文献{2}中曾提到北宋“窑务”机构与修内司并列隶书于“将作监”的疑问。作者认为北宋确有“东西窑务”机构,但那是管理生产砖瓦建材的机构,并无赋予管理官窑的记载,而修内司则是负责京城太庙维修的机构,更有可能管理当年比较具有私密性的御窑。以上是作者对宋代官窑演变的几点见解,提供收藏文玩界批评指正。

undefined

图三  清刻宋仁宗语录并饰金之裂纹装饰瓶

二、宋代官窑具有深厚的技术与艺术应用能力

北宋官窑系统直接继承了后周御窑品种惊人的器型设计和多种釉色工艺以及薄胎开发制造能力。而且凭借其身份要研究掌握其它窑口如越窑、定窑与汝窑的特色工艺也非难事,所以可推测说它已掌握了当时顶级的烧瓷技术,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1、汝釉工艺    这种工艺以釉的配方中添加玉石级玛瑙为特色,使釉质极为滋润,釉色极为幽雅与难以侵入。北宋官窑系统不仅掌握其生产技术,而且可以调整改变其釉色,例如图三器皿的色泽美观大方而优雅,釉质滋润如玉,可以说在我国瓷业历史上绝无仅有。

2、深谈两类化妆土装饰技术    白色化妆土用于遮盖较深或染乱的胎土颜色,有利于显示汝油的漂亮色泽,在汝器支钉痕中可明显看出其运用。深色的化妆土可局部与整体用于显示与强化沿口与突棱的存在并加以美化,它也用在强化足圈的铁色,体现出紫口铁足的美学特征而不必依靠黑胎。例如在图三,从口沿就可看出胎土并未采用深色黑胎但同样可表现紫口铁足。深色化妆土也用在突出戳印上的黑色特征,这在款识上有明显的标志和美学效果,在我国瓷业史上也是一种创造。

3、染色技术      图四为南宋嘉定款的裂纹釉双弦纹贯耳瓶,其釉面的米黄色即为一种姜黄染料的染色效果。至于宋代瓷器在金丝铁线这一技术特征上采用染色技术,久已为我们知晓,只是不太了解工艺罢了。

undefined

图四   南宋嘉定款的裂纹釉双弦纹贯耳瓶


4、器型变化的造型艺术       宋代官窑是在传承后周御窑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具有极其浓厚的器型设计能力。以图一到图四为例,可见其器型设计之古朴与大度。北宋时期官窑产品中颇多相似于古青铜器,线型加工也相当精准。

5、根据对釉质的宏观感觉来选择泡况不同的工艺        由于釉质的美学感受与泡况有关。在当年并无光学仪器条件下,北宋官窑的熟练窑工已能凭肉眼感受与用经验选择实际上与泡况对应的工艺。早期曾生产类似民汝的有泡汝瓷,仁宗之后的宫用汝瓷(三个系列)均采用“准无泡”工艺,与玉石成分一起产生亚光的不刺眼的汝瓷釉面。当代经过多年试验研制的高仿汝釉也是“准无泡”的,恰恰可证明当年缺乏光学仪器条件下的窑工,凭经验和审美观控制瓷器工艺的高超水平,也说明釉色和釉质与整套工艺的对应性并非偶然产生的现象,而是与审美要求配套的工艺操作实现的。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