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中国画中取材河海的绘画,不是画水,是描写溪畔垂约或碧波泛舟的悠闲;以山水为素材的作品,也并非画山,是描写人在自然中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感受。历代艺术家,不但用他们的精力和智慧,塑造了自然之美,而且在作品中映照着朴实刚毅的人本精神。这些表现形式可在人的心灵深处,刻画下更高层级的精神体验。中国画以“人本”为题材,乃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早在公元前11世纪完成的《尚书》中,就写下:“唯天地万物之母,唯人万物之灵。”这些自信而响亮的语言,是先秦人本意识的觉醒。
作为一个现代艺术家,应该具有更大领域的思想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和艺术视野,并以更丰厚、更深刻而敏锐的情感,以写意或者更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我之所以要特别提出写意的艺术形式,是在于强调我所认知的中国画传统艺术,以写意为最具优势的表现形式,并非局限于工笔艺术和写实绘画。具有深层精神意趣的中国画艺术,最终决定于画家的审美情感和作品的风格特质。
作为一个艺术家,尤其是作为一个具有艺术深度、广度和高度的艺术家,除了有能力表现赏心悦目的形式美,外在美,更能够表现慑人性灵的“内在美”。有些事物有鲜活光亮的时期,也有深沉苍凉的时期,后一种情况,或许是被时间、环境扭曲了的视觉美感,却可在人的心灵深处,刻画下更高层级的形式之美。至于如何把这种精神性的抽象之美形象化?赋予精神内涵?应是画家深刻思考的课题。尽管由于装饰性、流行艺术的影响,现在少有画家投入较深层面的思考和创造,但毕竟会有少数“痴迷不悟者”乐于思考,为艺术的深层探索而工作,至于未来收成如何?有耕耘必有收获,我们拭目以待。
艺术是人创造出来的。如果说,艺术作品是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产物,那么,毫无疑问,这作品里就应该或隐或显,反映出画家的情思;如果说,艺术作品是画家审美情思的外化,那么,画家的审美情思,又是从何而来?除了所谓的天性和教育之外,恐怕不得不归于某种文化的潜移默化。
当然,艺术创作,也并非单凭文化影响所能成就得了。除了应该具有敏锐的悟性和审美判断力之外,还得要笃实践履。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艺术家,才有能力突破一切意识形态和艺术教条的局限,进而把具有超越性的中国画艺术推陈出新;也只有这样眼界开阔的艺术家,才不致在一方天地里争霸称王。同时,也才能以有容乃大的自尊和自信,接纳一切外来艺术和传统艺术共存共荣。
古语云:“蚯蚓霸一穴,神龙行九天。”艺术究竟是一穴式的区域性艺术,还是光环式的放射性艺术?“识者能见其大,庸者仅见其小。”大成?小成?全看艺术家个人的智慧和造化。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