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以学养艺——走进徐无闻的书法教育思想



徐无闻(1931—1993),原名徐永年,字嘉龄,后因耳疾更字无闻,四川成都人,学者、书法家、篆刻家、教育家。徐无闻生前曾任教于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从事古典文献与书法篆刻研究工作。


1987年,徐无闻先生开始招收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徐先生一生执教于高校,在教育事业上呕心沥血。本文主要对徐无闻先生的书法教育思想及其在高等书法教育方面的贡献进行梳理,以期对当代高等书法教育有所裨益。


国学字学并重,以学养艺


徐无闻先生可谓新时期高等书法教育的推动者与奠基者之一。崇尚文化、以学养艺及重视文字学,是其书法教育的主要特点。


他在招收书法篆刻研究生之前,曾与我交谈过,后又写信嘱其将我校开办书法篆刻研究生的计划、教学大纲、参考阅读书目等有关资料寄他。后来我见到西师招收该科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大纲等与我校并不一样,而有所删减增益,由此可见他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定的新计划。

——刘江渊穆典雅·严谨大方·印如其人

——怀念徐无闻道兄


从这段回忆文字可以看出,徐先生制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在参考中国美术学院培养模式的同时,总结自身书法学习实践经验而形成的一套新的培养计划与目标,充分体现了徐先生的书法教育思想以及良苦用心。



徐无闻 《算如此溪山甚时重至》印及边款


除书法专业课程之外,儒家经典、文字学、文艺学、哲学、文学等书籍也被他列为研究生的必读书目。


从学术背景来看,徐无闻先生将老一辈学者如周虚白、周菊吾、李瑶、易均室、白敦仁、屈守元、杨明照、缪钺、王利器、谢稚柳、沈尹默、方介堪、沙孟海、陆维钊等的诸多学术思想延伸到高等书法教育之中。正是受诸位先贤的影响,徐先生在书法研究生培养中逐渐形成了重文化基础、崇尚以学养艺的教育思想。


徐无闻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此外,徐先生深知书法离开了汉字就不能称之为书法,对书法的学习离不开对文字学的研究。因此,对书法研究生来说,熟读《说文解字》是文字学学习的基础和必修课程。在徐先生的影响下,学生逐渐形成了书法学习依存于文字学的理念。时至今日,西南大学仍把此教育思想贯穿于书法研究生的培养之中。


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相结合


当前,我国书法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前者偏重理论基础,后者偏重技法实践能力。但从“技”与“道”的层面来看,二者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技”是基础,“道”是目标。过于偏重技法容易使学生走入唯技巧论、唯形式论的误区,最终把学生培养成追求技巧的“写字匠”。而一味强调理论研究容易使学生走进空谈理论、无视实践的歧途,最终把学生培养成缺乏实践能力的“空头理论家”。因此,培养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既是徐无闻先生培养书法研究生的目标,也成为他重要的教育思想。



徐无闻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印及边款


而在个人的学术研究方面,徐先生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他曾是《汉语大字典》编委之一,参加《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的编写工作,主编《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甲金篆隶大字典》《殷墟甲骨文书法选》《东坡选集》等。


他深知“治学”的重要性。“治学”是学者寻求“道理、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过程,在书法上也不例外。


徐无闻  考古出游联 


在艺术创作方面,徐先生引导学生在审美理念上追求“含蓄、隐秀、象外之象”的传统美学思想。


徐先生经常说:“学书还是要攻王,明清人的东西只可参考,不要专学。”因此,他“取法乎上”但又不拘泥于古人,倡导古为今用。


对于书法的创新,徐先生曾作《论书诗》:“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坡公此语真三昧,不创新时自创新。”诗中不仅指出书法家成功的两个必要途径:“退笔成山”与“读书万卷”,还以他自身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按书法的自身规律来创,而不是先想好了一个模式”,认为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彰显自己的艺术特色,从而达到书法创新的最高境界。这也成为西南大学书法研究生在创作创新上一以贯之的理念。


徐无闻 杜诗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


注重人格修炼,寻求字外功夫


在书法艺术上,书家如果只精熟于各种技能,缺少传统文化的滋养,是不可能成为 “经典大家”的。徐无闻先生高瞻远瞩,在书法研究生培养中注重人格的修炼,寻求字外功夫。文化不是文凭和证书能衡量的,也不是背诵几首唐诗宋词、会写古体诗、能识篆字就能体现的,对文化的学习应指向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明,从经史子集中获取。徐无闻先生告诫学生,只有加强对经典和传统学习,才能达到技法与文化的双修,才能成就书法的大气象。




徐无闻 《花楼叠石》印及边款


徐先生常讲:

“要多学与书法篆刻有关的各种知识。”


“要学这各种必须长期积累,否则最后只能成个写字匠。”


“字的精神气质是不可重复的,气质有高有低、有雅有俗,这就要靠人品、靠学养,不单靠字了。”


所以,徐先生在书法研究生人才培养理念中有一条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学识,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书法艺术走到最后看的还是学识、学养,因为文化修为是书法艺术“技进乎道”的一个必经之路。对书家来说,文化修为是基于“知识”层面的践行与修养,是在广泛涉猎文、史、哲、美等传统之后,将文化进一步融入自身的书法行为之中。集天下之智慧,成一体之书法。




徐无闻 《吴君石潜》印及边款


徐先生在给笔者的书法条幅写道:“有品德、有学问、有过硬的临池功夫,三者具备可望成家。现在到处都是书法家,哪会有那么多,年轻时立志高远,持之以恒,久而久之,自有心得。”他的话对我们当下学习书法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互动时间


结合以上徐无闻先生的书法教育思想,针对当下的高校书法教学,你有什么想法?欢迎在下方留言。



内容节选自《书法教育》2019年第5期

作者:胡长春(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孙强(《中国书法》编辑)

《植根在篆籀 润泽赖诗骚——徐无闻先生书法教育思想》

融媒体主编:赵军平、金萌萌

融媒体副主编:张舒、范雨萌

微信编辑/排版制作:安亚静


《书法教育》2019年第5期

定价:38元(点击图片购买)



- END -


扫码关注更多信息


 商业合作或投稿

联系电话 010-67517851

 QQ:483862710

 邮箱:483862710@qq.com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作者:人民美术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