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对于一座具有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来说,苏州的沧桑早已蕴积于那些青砖与黛瓦之中了。对于自小生长于此的江南人而言,它在脑海中的印象,也正如它的粉墙、黛瓦一般,呈现如此单纯而又成熟的一种美感,甚至可以舍去任何的色彩修饰。那种宁静的质地,能够给予人一种真正的休憩感。历史变迁中,这里便成为了文人雅士可选的一处隐逸之地。而园林则是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相结合所诞生的宁馨儿。
在苏州城的东南,阔家头巷中,建有一座名园,那便是有隐逸清高之意的“网师园”。网师园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规划设计方面独具匠心,是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上品。正因为此,写它的书自然也就很多,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之后,记录了以下一些观点与看法,只求与热爱园林艺术的朋友来共同探讨。
网师园占地0.4公顷,从整体平面来看,它略成丁字形,主景区居中以一个水池为中心布景。东南紧邻邸宅,邸宅又是由四进院落构成的,自南向北分别为轿厅、大厅、撷秀楼、五峰书屋。
平面的设计规划与网师园“网师小筑”、“潭西渔隐”的母题很有关联。网师即渔翁,原名“渔隐”此园始建南宋绍兴年间,最早的主人是侍郎史正志。到清代乾隆年间,宋宗元改园名为“网师园”。直到光绪年间,归大官僚李鸿裔后,重修至今规模。况且水是园林的灵气之所在,水体在园林中营造了一个虚空间,而建筑则为实体,只有当水体与建筑相融合,虚实相生的时候,才能形成一派颇具灵气的自然景致。于是,网师园便在原有的地基之上造了一个几近方形的水池,也只有采用方形才能保证水池有最大的面积,网师园是寸金之地,当然要寸土必争了,这是符合现实客观条件的。在西方美学中,都认为圆形是所有形中最美的一个图形,也有人认为按黄金比例分割的长方形最美,正方形都被认为是不完美的。而网师园却一反常规,取方为美,这个水池既没有人工建筑的匠气,又隐喻了网师园名中“水”的含义。
既然有了水,当然不能少了桥。网师园中建有两座独具风格的桥,为了能与整个园中的水协调一致,便在网师园的西北与东南各建了一座石桥,西北所建的一座三折平桥和东南所建的一座极小尺寸的小拱桥,增加了水体的远景,虽然网师园水池面积很小,仅400平米左右,但通过架设这两座小桥,使整个水体有孕育不尽之感,拉长了水体,又使正方的形体有所变化,西北与东南两桥一平一拱,一曲一直,对角相应,互成对比,真可谓造园艺术之独树一帜。东南的引静桥,可说是全国园林中最小的袖珍式石拱桥,其桥下的窄涧上,刻有“槃涧”二字。桥的尺寸如此之小,是建园人的独道之处,只有把桥的尺寸缩小至此,才能反衬两旁假山高大的气势,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
园中水池的岸线也是首屈一指的,有断有连,参差错落,决不是规整平板的方形,妙在它虚涵而不固定。水池中的水绝不到岸边就结束了,它一直延伸到亭阁之下。
水池西面有“月到风来亭”,高凌于水面,亭壁间有一面镜子,映出水池对岸的射鸭廊、“竹外一枝”轩一带景色,对岸的人观望亭内,也许会把壁上之镜误认为是一道门,令人感到似实还虚,似熟还生。倘若在明月之夜,便可感受一下“风来水面”,“月到波心”之意境了。这种芥纳须弥之景效,化有限于无限的造园手法真是出神入化了。唯一的一点缺憾是月到风来亭体量过大了一点,顶部超出池面过高,与池面相比较尺度有点不协调,似乎是美中不足,但毕竟瑕不掩瑜,从大处看它还是成功的。池南挑临于水的濯缨水阁,“濯缨”取自屈原《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句,表现了天人谐和的境界之美。
水池东北有一轩,名为“竹外一枝轩”出自苏轼《和秦太虚梅花》中:“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此轩名故意隐去了“斜更好”三字,让人有遐想的空间。一枝斜梅的写法,真可谓是以少甚多了。轩后月洞门的小庭内,有两丛幽篁,而轩外池畔,有一黑松横斜而出,轩内外的松竹梅自成了一派独特风景。“斜更好”的形象不仅极好的描绘了松梅一枝的姿态,竹外一枝轩建筑本身也适合此三个字描绘其姿态,轩体微呈斜势,且横斜有致,别有风韵。
穿过“竹外一枝轩”身后植有修竹的小院,便可到“集虚斋”,从斋名上可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它出自庄子《庄子·人间世》中“唯道集虚”一说。东面紧靠于它的五峰书屋,前院楼前有五峰,故称之五峰书屋。书屋面阔五间,后面全是简朴通明的玻璃支摘窗替代墙壁,不用装饰精巧的花窗,这样可以不挡住视线,能更好地观赏到后庭三处用湖石所叠的山峰,特别是叠壁山,没有丝毫人工造作之感,可见其叠峰技艺之高。
“竹外一枝轩”东南的射鸭廊是通往内宅的园门,又是观景之所,它与水池西面的月到风来亭遥相呼应,是水池东岸的点景之作。它南侧是一临水小假山,以黄石堆叠,使其后的白粉墙不至于显得太单调,增加了白墙与水池的中间层次,视觉上使水池与墙的距离拉开了,以至周围各景自然融为一体。从此小假山向南跨过引静桥,又有体量较大的黄石假山“云岗”,气脉上与西面的小假山是相通的。其身后是“小山丛桂轩”,此轩是园南面的主要厅堂。此轩名运用了双题的手法,而且它还是典故双题,庾信的《枯树赋》有云:“小山则丛桂留人。”此轩的景观,以桂为主旋律,山为和弦。与之相似的是与濯缨水阁相对的“看松读画轩”,该轩的景色以松为主,画为副。轩前的三合小庭院内叠筑小型假山,以花台和两株古松为配景,使池北岸景物有了层次和景深。站在轩中南望,可观赏好一派古松配好景的画面,故名“看松读画轩”。
位于“看松读画轩”之西的是芍药花的庭院“殿春簃”。何以称之为殿春簃呢?“殿”原指行军走在最后,引申为最后、最末。芍药总开在春末花尽的时候,是春天百花园中压台的花王,苏轼有诗云:“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于是,芍药便又名“殿春”。殿春簃为轩斋式建筑,面阔三间,西拖复室两楹,它是旧时主人的书斋。室内壁间悬挂各式芍药诗画,为“殿春簃”点了题。
书斋北面有一列四周均乱纹图案的花窗,透过窗可看见北面狭长天井内,黄石叠山,竹丛婆娑,一幅静中有动的立体画。殿春簃庭院的铺地也颇具意蕴,呈现渔网状。它西南部涵碧泉畔地上,还砌有鱼、虾形象,可见其契合了“网师”的题意。
涵碧泉旁的冷泉亭,是倚墙而筑的方形半亭。它一改以往半亭仅省略两只翼角的办法,让亭后墙拱起,与亭顶等高,在墙顶与亭顶相接的地方筑脊,缓缓向下左右分张,再往上起翘。这样,既是半亭,又有四个翼角,它们成双作对但又同中有异地展翅。这样的设计,在苏州园林里是为罕见的。
网师园南面的“蹈和馆”和“琴室”是为园主人宴居的。琴室及园东北面的梯云室前后的庭院,皆网师园的园中之园。梯云室附近,地上用仄砖砌了两个同心大圆。内圈有一古松,松旁一鹤,外圈砌有五只黑色大蝙蝠。两圆相合,寓有“松鹤延年”、“五福捧寿”之意。而有江南第一砖细门楼之称的“藻耀高翔”门楼,它在著名的万卷堂之前,起装饰、烘托、强调和界定空间的作用。门楼上部雕饰归结到最后可用“藻耀”、“高翔”四个字概括。这些美好的寓意,都离不开精雕细饰的艺术造型,也不能缺少了心灵手巧的高超技艺。
网师园的占地面积虽说不是很大,但建筑密度却高达30%,然而丝毫没有影响整个园林的自然风趣。能够因地制宜地利用好每寸土地是造园的技艺,而能够在高超的技艺之上再有所升华,营造出一个理想的意境,建造一派集人文精华与自然风趣为一体的景致,这便达到了造园的更高境界。
网师园的建造是成功的,成功于它精妙的技艺,超逸的理念,更成功于它使人们在游园之中,感到无拘无束,逍遥自在,清静闲适,悠然自得,在物态的自然中归复人性的自然,从而使自然美与人性美通过艺术美而交融契合。不愧为古典园林的精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